分享

海上存仁——中医收藏家陈岷老师侧记

 为什么73 2019-04-13

今年上海的春天一直在下雨,唯有用郁达夫笔下的“冷雨埋春”来形容,而阳光亦成了奢侈品。然而到了去参观陈岷老师收藏馆的那天,却意外地阳光明媚,真是惊喜。

进入收藏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神农氏像,陈岷老师给神农氏上了香,又给藏馆中其他神像上了香,满楼神像守护着陈岷老师的中医藏品,静默庄严。

坐定先喝茶,茶汤甘醇,招待我们喝茶的青蒿女士是陈岷老师的弟子,她介绍说,这个茶是陈岷老师的另一位弟子亲手做的,里面有十几味中药,因为其特殊的制作工艺,茶还是茶的味道,一点喝不出药味,颇有点“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茶罢,陈岷老师领大家参观藏馆。我们一边看,一边兴致勃勃地听他讲,古中医的旧时光扑面而来,恍惚间觉得古中医血脉从未断过,这些文化从未与我们生分过一样。

先看的自然是药瓶,之前觉得药瓶不过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民用的瓶瓶罐罐,做工也非特别精致,和博物馆的那些传世珍玩相去甚远,不知有何长处。然而听了陈岷老师的讲解,方知从中医角度观之,药瓶中藏着大学问,每个药瓶都有自己独特的意蕴所在。                                                                                                                              

比如这款同仁堂出品的小铜瓶,装有类似“速效救心丸”的急救药物,盖子和瓶身都有绳子相连,可挂在病人脖子上。病人一旦犯病,周围人可直接从他脖子上的药瓶中取出药物让他服用,真是思虑周详。

又比如这些年来随着城市改造,一些老巷老桥都失却踪迹,但药瓶上却有着详尽的记录,堪称活地图。

这个药瓶上,记录着胡庆余堂的地址信息——杭城大井巷。

一些大药瓶上还有一些符咒,比如一个药瓶上画了一道符,其中能认出的几个字是“雪山童子”。祝由术中雪山童子是退烧用语,因此这个药瓶是装退烧药的。用符咒治病,也正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见证。

这只苏州劳九芝药房长沙分店出品的七厘散药瓶,其上写着制药的时辰讲究“五月五日午时”,也是活生生的教材了。

这个虎骨酒的药瓶上,画着朵朵向日葵,虎骨酒可强筋骨,祛风湿,筋骨好了之后,自然可如向日葵一般腰背挺直。古人寓意深刻,真令人拍案叫绝。

这是胡庆余堂出品的补中益气丸,脾胃乃人身之中土,调理好脾胃这个后天之本,人才具备了长寿的条件。道家常用仙鹤代表长寿,故这个药瓶上画了一只仙鹤。

吉春堂出品的四物益母丸,四物汤补血养血、调经养颜,女子常服四物汤,自然能如画中芍药一般鲜艳明媚。

这一大盒都是雷允上出品的小药瓶,那时候雷允上还叫雷诵芬堂,坐落于“姑苏阊门,内天库前。

不少药瓶上写着各种花露的名字,我们好奇心起,向陈岷老师询问这里的花露是什么。

陈岷老师介绍说,现在市面上可见的唯有金银花露,但古代其实是有各种花露的,比如荷叶露、青蒿露、玫瑰露、水稻露、佛手露等。由植物之鲜品蒸馏而成。

这把杭州胡庆余堂出的“仙佛香露”药壶,集粉彩、人物、青花、堂号、药名为一身,实为极品,其手柄不位于侧面而悬于上方,是悬壶济世之意。当年应盛满了用新鲜的佛手蒸馏出来的佛手香露,浙江省博物馆与胡庆余堂博物馆都未能收藏到此物,而当年胡雪岩与左宗棠同饮佛手香露时,应该就是用的此壶。

古代的花露是把药性提纯用来服用,沸点到100度,一滴一滴蒸馏所得,而且因为温度够高——达到了100度,因此既可保留全部精华,还不会吃坏肚子。现在的化妆品公司蒸馏的“花露水”只是护肤用,殊不知供人服用才是花露在古代的真正用途。比如金银花露,小孩吃了就可以不生痱子,还能去湿疹。

花露口感上佳,以玫瑰花露为例,玫瑰花假如泡水到发黄的地步,会变得苦而且涩,玫瑰花露却清香满口且澄澈晶莹,故更能令人喜爱。

可惜花露作为古代百姓常备的饮品,却没有被大规模地传承下来,要是有什么制药公司去研发,一定会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大好事。

(陈岷老师自制的金银花露,用农夫山泉蒸馏完毕再装回瓶子里)

药瓶旁边是一柜子瓷脉枕,随便拿出一个欣赏,方正扁平,其上有一个篆书“春”字,医生为病人把脉,医生自然是妙手,病人的手放在脉枕之上,把完脉翻转过来,正好露出脉枕上的那个“春”字,取妙手回春的美好寓意。后来看电视剧《老中医》,竟然看到了这个脉枕,我心想,剧组说不定是找陈岷老师借的呢。

这个可以旋转的民国时期的药柜。小巧方便,空间利用极好。

陈岷老师收藏不同材质做成的药臼和药碾,木、石、铜、瓷等不一而足,在别的中医博物馆只能见到几个,这里却摆满了一地,“沙场秋点兵”的即视感。陈岷老师说一次帮一位病者制药,随手拿出一个明代的药碾碾药,满满的仪式感。那位病者何其有幸,那个明代的药碾也何其有幸,在几百年后仍可发挥功用。

古代药店的雕版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十几个一米多长的大香樟木盒子里,层层叠叠的是各种雕版,有些是药店广告的雕版,还有一些是药店专用的印章,不到巴掌大的面积之上,竟然有如同平遥王家大院砖雕那样的精美雕刻,每一个元素都体现着不同的涵义。

比如这个生生堂仁爱轩的雕版广告,其出品的这款肥儿糕,雕版上刻着宝剑和书册,意即小孩儿吃了之后会茁壮成长,文武双全,还刻着一只官靴,寓意能得功名。

这样的精美雕版陈岷老师收藏了不同种类的三百多个,每个雕版代表一个古代药店,历史烟云里,这些药店基本上都已化为乌有,而陈岷老师收藏的雕版,是它们在世间存留的唯一痕迹。

陈岷老师还收藏着古代诊所留下的匾额,类似这样的古代大夫收到的匾额,陈岷老师收藏了六百余块。

很多中医我都没听说过名字,但这些或金碧辉煌或简单朴素的匾额之上还称颂着他们的医术,深深传递着患者的感激。

这些匾额,其雕刻之精美,文辞之典雅自不必说,难得的是还有各种历史文化信息承载于其中。

以这块宣统元年的匾额为例:

功同良相

上题:杏林春满

下题:橘井泉香

上联:術迈华佗方药悬之肘后

下联:名齐扁鹊长桑授以真传

 “功同良相”自然是出自北宋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之语。

“杏林春满”是说三国时代与张仲景齐名的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活人无数且不取分文,只是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他宅旁种植杏树的故事。

“橘井泉香”,汉代名医苏耽远行之时,推算出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便交代母亲,家中后院的橘树及井水可以治病救急,后瘟疫果然来临,其母以此法,活人无数。

“术迈华佗,方药悬于肘后”:提到的是华佗,医方和药物好像就挂在肘边,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治病救人。

“名齐扁鹊,长桑授以真传”:此处的文化信息是扁鹊妙手回春,是因得到了战国时的神医长桑君亲身传授禁方密书。

无独有偶,一块红色的匾额上的四个大字“水饮上池”,也是说的扁鹊的故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得到神人长桑君的传授,用上池之水服用其所给予的药物,遂能“视见垣一方人”。

另一块匾额上镌刻着“卢扁遗风”,也是和扁鹊有关,因扁鹊为卢国人,又称卢医。

这些匾额上的文字在陈岷老师的照拂之下,还以另外一种形式重新焕发光芒。陈岷老师的一位朋友要注册公司找他想一个名字,陈岷老师便从匾额的题字中选了一个叫“参瑞堂”的让他去注册,朋友怕重名,陈岷老师笑道:“不可能重名,当代人的脑回路和明代人的脑回路怎会一样?”然后去注册的时候,果然一次通过。

医术精湛的陈岷老师自然也收到过这样的匾额。

比如收藏馆一楼的这块黑底金字的匾额,其上镌刻有“圣手拂魔”四个大字,与一些本草药物的图案。这块匾额是青蒿女士送给陈岷老师的,陈岷老师用青蒿、灵芝和人参等药物治好了她父亲的肝癌。于是她从此拜陈岷老师为师,跟着他学医,还把自己的微信名也改成了“青蒿”,以示不忘陈岷老师的救命之恩。

收藏馆的藏品一路看下来,我深感汗颜。一直觉得自己学医经年,亦略有见闻,但细思自己心中的中医,就是一些医书和药方而已,最多再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医的故事和医案。我也知道同仁堂、雷允上、胡庆余堂这样的著名药房,可也最多就是一些古色古香的店堂罢了。

我从未去想过,古代中医的匾额会如此美轮美奂;我从未去想过,中药瓶会有那么多故事;我从未去想过,小小的脉枕会饱含着如此温暖的祝福;我从未去想过,古代的药店有那么精彩纷呈的广告创意;我从未去想过,古代的药碾会有那么多形制......那个古中医的世界如此之鲜活,当那些吉光片羽出现于眼前时,一切都在想象中翩然重生。

此情此感,似乎可以引用王阳明的这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曾听闻,中医来源于道家,而道家传承中,中医依次分为天医、神医、妙医、国医几个等级,天医法脉的祖庭就是终南山最高峰太白山之山顶。

所谓国医者多精通医理,方药熟稔,即俗话说的大国手,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国医大师多属于这个范畴;

神医一般是道家人物,比如华佗;

妙医介于国医与神医之间,可妙手回春,如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李东垣,妙医一般善用鬼门十三针等,能够借助外力来破除一些邪气;

天医听上去比较神奇,是必须具有祝由传承,能够移精变气沟通天地,或能妙手接骨,或能千里退烧;或能移除肿瘤。神医和天医都能够通过法事或超度来化解一些背后的因果。这些事情听上去有点玄幻,当故事听也是很有趣的。

陈岷老师用这首诗来形容他对天医的理解:五千年后悟医学,寻根问主拜轩辕。细雨洗尽松柏泪,律令九章是本源。”黄帝陵就是左右各九根柱子,象征律令九章。所谓律令九章,其实就是祝由的咒语,祝由直接作用于神的层面,即所谓上医调神。

于是我和小伙伴们相视苦笑,本来觉得国医已是我们心中的珠穆朗玛,却不知还有天医飘然于青冥长天俯瞰人间。

见过陈岷老师数年前拜谒终南山最高峰太白山的照片,前面提到过太白山为天医祖庭,也是传说中封神演义之封神台所在。他白衣如雪,在终南山之巅盘腿而坐,萧疏轩举,湛然若神。问他在那里做什么,他说是去感应一下此处的道家与天医之根,真是应了道德经的那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陈岷老师的“野猫派”养生理论也是很独树一帜的。他说你看家猫和野猫,庭院花木和山野草木哪个长得好?当然是大自然里接受风吹雨打的更好!野生的狮子老虎可以十几二十天不吃饭,动物园里的做得到么?做人哪,就不要把自己保护得太好!说现代人就是把自己保护得太好了,所以经不起折腾。

他曾说:“好的药材,基本上都长在阴凉的地方,比如人参。”自己就是故意让自己经常被冻着,据说他家里四月就开始开冷气,刻意让自己保持在一个比较寒冷的环境中。真有什么头痛脑热,一杯热滚滚的红茶下肚就搞定了。

乍听闻野猫理论的我们大开眼界,一直都只知阳气珍贵,要呵护好阳气,生怕自己被冻着饿着,天冷及时添衣,围巾更是地铁标配,不曾想都成了陈岷老师说的不禁风雨的家猫。真是让人若有所思啊。

其实,陈岷老师的意思是一切都要取其中道,呵护太过,是绝对的有害无益,而自己作死,显然也不成。

陈岷老师还是位性情中人。

他特别爱听单田芳讲的三国演义,听他讲一次正在开车,听到刘备之死那一节,顿时悲从中来,把车往路边一停,放声大哭。我们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单田芳讲刘备是中国历史上最讲义气的皇帝,所以他为刘备之死一大哭。

他做过用一麻袋钱去换一麻袋中医古籍的事情,驱车数百里为了收一件古物更是常事。一次为了一套手抄本的中医古书,他和日本买家狠狠死磕,在卖家家中从中午十二点坐到晚上十二点,足足十二个小时,还对卖家晓以家国大义,“这样的东西必须留在中国!卖出去你就成卖国贼了!”日本买家等不及终于离开,最后那套古书被陈岷老师成功拿下。

他还一直不取分文医治一个老是打架受重伤的人,问他为何,他说:“他养蛐蛐养得好!”蛐蛐是陈岷老师的爱物,他说蛐蛐有五德,鸣不失时,信也;遇敌必斗,勇也;伤重不降,忠也;败则不鸣,知耻也;寒则归宁,识时务也。他给蛐蛐喂参汤,让它们一个个长得油光铮亮。

陈岷老师出资修复过香火凋敝的华佗庙,于是从此华佗庙周边若干公里之内,偷鸡摸狗之人只要报上陈岷老师名号,村民便会看在陈岷老师面子上放他们一马。

陈岷老师也是金庸迷,问他觉得自己像金庸笔下的谁,他毫不犹豫道:“当然是令狐冲!人又善良又讲义气。”

陈岷老师从小就喜爱花草和中药,常去药店玩耍,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年少时便在医林崭露头角,以医术闻名,后于药物之造诣更深。

他怀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数十年医海浮沉,也曾名满杏林,也曾莫名遭谤,也曾百口莫辩,也曾消沉伤心,更曾闭门归隐,最后风轻云淡一笑置之,都作修行。但救人之心坚定如铁,始终未改。

从他在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生日时所作的诗句,亦可一窥他平生经历之端倪。

二十岁:“气长风尘二十载,学得多少古人哀。空有热血无流处,难等下世再投胎。”

三十岁:“气长风尘三十载,盗得岐黄两三篇。此心若不为天下,无颜西去面如来。”

四十岁:“人生已度四十秋,恍若一梦乘虚舟。略得岐黄生平术,巧夺生死在关头。狂风暴雨人渐老,喜收爱徒沽新酒。此生再无心烦意,醉取天书隐九洲。”

就像他虽然一直好心劝说别人,如今社会复杂,恐生他变,故在路上遇见病人或伤者,一定要考虑周全后再出手,而他自己却做不到这一点,不论是在火车上,汽车上,马路上,在任何地方,一旦遇见需要帮助的病者,眼前心底,即只知救人为要。自己谆谆告诫别人的诸多顾虑都化为浮云,遮不住他治病救人的赤子之心。“我只是想救人。”他说。

2013年雅安芦山地震的时候,他还和朋友带着几百箱药,冒着余震时作的生命危险,亲自开车奔赴灾区救人。

他的救人之心不仅仅局限于对人类,还包括小动物,比如狐狸,比如小狗,医者父母心,他看向各种生命的眼神,都充满了慈悲。

而他救人之心也越发博大,扩大到了拯救消亡中的中医文化。

中医式微肇端于民国,到如今更是每况愈下,许多国人只信西医不信中医。陈岷老师虽身在江湖,他努力捍卫传承的,却是整个古中医的天下,他的心中,有着古中医的精神传承,血脉所在,薪火相传。在他的收藏馆里,墨香宛然,隐约可以感觉到古中医的旧时衣冠。

在时光中有人越来越迷失自我,他却越来越静水流深,对自己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明了,他已不仅仅满足做一个医生,而是毅然肩负起了中医文化传承的责任,这个传承不仅仅是医术药方,而是中医文化的集大成者,从典籍到用品,从匾额到雕版,从术数到宗教,乃至于中医的魂魄精神。他收藏了好多同仁堂和雷允上的老匾,而这两个大药房自己都没有收藏到这些旧物。

一次北京的中医科学院的几位老师惊叹于陈岷老师的收藏,说国家级的中医博物馆到现在还未办成,陈岷老师凭借一己之力竟然办成了。陈岷老师却淡淡一笑道:“我这辈子就是为中医而生的,我人也是国家的,收藏这些,也是为了国家。”

一些灵慧之人来到人世,都有特别任务随身,上天为他们写好了与众不同的剧本,而其中之觉者会慢慢发现自己在剧本中要扮演的最重要角色。对中医收藏,有些人是这两三年才开始接触,而之前,陈岷老师光准备就准备了二十多年。有大愿力,方能有大成就。

陈岷老师应该就是一位觉者,他发现了自己在世间最重要的角色是传承者,而不是医者。医者终其一生,也只是停留于看病的层面上,而中医文化传承的田园将芜,需要他来守护。而做一个守护者并不容易,陈岷老师常用道书上的这句话来自我警醒:“能可将身坐地狱,不可道法送人情,金宝世间有,法宝天下无,轻泄漏慢者,永受沉沦苦。”

他义无反顾,凭借仁心仁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走入中医文化传承的田野,从此躬耕不出。他又为自己的收藏馆题名“潜庐”,潜心正意,只为传承。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陈岷老师经常念诵的一首诗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他亦曾讲过,有朝一日,他会把一身医术传给徒弟,再把藏品赠与博物馆,这一世任务就完成了,便可干干净净地潇洒离开,下一世换件衣服再来玩。

我却希望他永不要完成他的任务,这样他可以一直藉着现在这件衣服继续在人间杏林春暖,橘井泉香。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陈岷老师的个人藏品,摄影:陈岷老师,青蒿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