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常州东坡公园纪略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9-04-13

座落在常州市东南部原京杭大运河之滨的东坡公园是一处名胜古迹与自然风景相得益彰的古典园林。西邻千年古刹天宁寺,北临红梅公园,大运河象一条玉带围绕公园流向远方的太湖。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中11次来常州时均在此处泊舟。南宋时常州市民为纪念东坡来常州,在其泊舟处建“舣舟亭”作纪念。

清朝乾隆皇帝因仰慕苏东坡的文才曾多次追寻东坡踪迹而到过此地,园内现留有乾隆皇帝亲笔御碑6块,碑文记述了他南巡盛况和对东坡文才的颂扬。

解放初在此遗址上建立“东郊公园”,现改称“东坡公园”,以东坡文化为主题。

东坡公园大门上佈满精美砖雕。

进入公园大门,迎面白墙分隔为抑景,洞门作框景,漏窗为借景,并以廊相连,配以松石花木层次有致。

眼前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虽是方寸之地,却成为东坡“试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真实写照。主峰后的松,梅,竹与前面三座湖石相呼应,隐喻“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

穿过洞门就是“怀苏庭”,庭中景色与东坡息息相关,让人触景而有怀苏之情。上有“雪浪”两字的湖石使人想起东坡爱石佳话:东坡在扬州得一奇石洁白无瑕,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逐命名为“雪浪”,供案头终日观赏,并将书斋名为“雪浪斋”,自名“雪浪翁苏轼”。

公园为园内举办牡丹花展而设临时景点。内书东坡《牡丹和韵》五律一首“光风为花好,奕奕弄温情。撩理莺情趣,留连蝶梦魂。饮酣浮倒晕,舞倦怯新翻。水竹伤口意,明红似故园。”

龙亭临水而建,造型奇持,象亭又象水榭。名为“龙亭”一因乾隆皇帝曾在亭内召试地方文人,二因亭顶上有二条龙。

园林建筑以叠山理水为要。东坡公园内“山”倒不少,水可只有这一“碗”,“碗”四周以湖石叠景,又借古运河之水“进”园内,充分体现了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技巧和艺术手法。

古运河从三面绕过东坡公园,从外部补充了公园的水景。

园内的“一碗水”经匠心独运经营成蜿蜒曲折的小溪流,轻盈地环绕在你的脚下,时时提醒你“常在溪边走,当心湿了鞋”。

面临运河的“银带亭”,是一座六角攒尖重檐翘角木亭,在此可眺览古运河风韵。

园林内叠石为山,常用“太湖石”,不但要怪而且要丑,“怪石以君为类,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丑字中上壑未尽言”。湖石以瘦,皱,漏,透来衡量真美。

御碑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中,四次来常州,三次以舣舟亭作行宫,为皇太后祝寿和召试地方文人。

乾隆行宫遗址

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昔日乾隆皇帝的行宫早在历史的风雨中湮没,只剩下了几块柱石,还在向人们诉说旧时的风光。

柱石上精美的浮雕还在显示旧时的辉煌。

东坡洗砚池,以白石凿成,长1米,宽0.5米,深0,5来。常州《合志》中三载“此池系白石凿成,底旁有小孔,去其楔,水立涸,以新水盖之,容十五六石许,积水盛夏不腐”。它原在顾塘桥孙氏藤花旧馆,地方官员和士绅为讨乾隆之欢而移到此地。常州清代著名诗人洪亮吉诗“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斑烂各相抗”之墨池即此洗砚池。

这是园林内重要古迹,“舣舟”即“系舟”或“停船”之意。东坡和乾隆都在此停过船。乾隆第二次来常时此亭重修过,乾隆为此题“玉局风流”匾额。现在所见亭是1984年重建的,此亭四角双檐飞甍九脊,建于此园最高处,饰有精美砖雕和木雕,顶有二龙戏珠,苍松仙鹤,神龙游鱼等图案,是常州名亭之一。

东坡古渡,又名御码头,为古运河上的码头,东坡与乾隆等都曾在此处弃舟登陆。此处现为常州古运河及三河三园水上游的游船码头。

广济桥横跨东西,连半月岛与公园为一体。此桥本在城西跨古运河,明正德十二年(1447年)建,为常州最古老的三孔石拱桥,造型古朴优美。由于城西运河拓宽而整体迁建到比,给公园添一富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

登上广济桥即可看到半月岛上东坡持杖塑像。塑像神神沉稳,目视远方体现了东坡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之志。

半月岛南沿运河修东坡墙,其上以各种书体刻多首东坡诗词作品,在此缅怀东坡,呤诵东坡诗词是最好不过了。

东坡墙诗碑之一。

东坡墙诗碑之一。

仰苏阁,2008年公园改造时重建,建在半月岛最高处,仿宋代楼阁,雍容,高峻。一层主要存放东坡生平文献资料和墨迹,二层收集了多幅精美大型铜刻,内容描述东坡十一次来常的情形。

仰苏阁基台西侧有“坡仙遗范”石碑,是清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南巡来常时题写,系原作放大后镌于此。

仰苏阁基台东侧石碑刻有东坡先生《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首。

半月岛东端背向仰苏阁有一东坡雕像,踞坐如山,目光深邃,如送归鸿,千古人生至理了然于胸。衣纹迭宕如江涛,翻卷起伏,浩若长风,豪迈,沉雄,大气!似听宋时风雨敲打当代芭蕉,体悟旷世奇才境遇之起落。

东坡书院。展示有关东坡先生的书画作品,亦为常州舣舟亭诗社活动处。

野宿亭,是一座弧形的亭子,形式少见。


宋神宗熙宁六年(1703年)东坡奉命赴常、润赈灾,遇除夕夜,不愿打扰地方,独宿运河边小船上,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行歌野哭两相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短短56字,写出了东坡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忧虑,病中的伤感,客中的孤寂,思归的痛苦,老之将至的无奈,也从依稀的灯火中,感受到常州严寒中的温暖。

后人建野宿亭正是为了纪念这一往事。

抱月堂。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粉墙黛瓦,一座典雅秀丽的江南园林厅堂建筑。堂名取自东坡《前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抱月堂匾额为刘海粟先生九十岁时题写。

东归亭。为纪念东坡谪居儋州后于1100年逢赦北归,归途中舟车劳顿,年老多病,决定定居常州,1101年至常州并于是年7月28日病逝于孙氏藤花旧馆而建。


当你走出公园大门,留恋地回望时,门墙上四块精緻的砖雕,梅,兰,竹,菊也向你述说东坡先生的风骨。

向左抬眼望去,飞虹古桥以质朴的身躯执着地横卧古运河上。

飞虹桥的尽头耸立着九华山佛寺。

东坡公园门外西侧建香泉亭。

香泉亭边的长廊里,数块石刻继续句你述说东坡的故事。

古运河上的通吴门

椿桂坊碑坊将你引进龙城的时光隧道,令你对龙城引发无限暇思,龙城昔日的辉煌使你为龙城而骄傲。

公园每年4月中旬举办牡丹花展,数十品种,6000株牡丹竞相开放,牡丹园内,国色天香,姚红魏紫,争香斗艳,仕女如织,真是“人面牡丹相映红”,确是常州一件盛事。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首《赏牡丹》诗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牡丹花的珍惜,“花开富贵”又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

公园大门前的牌坊也为牡丹花展装饰一新。

“我也是牡丹花。”

与牡丹花同美。

公园前的甬道两旁用百花衬托着牡丹,成了花海大道,树上高挂着串串宫灯,盈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游人摩肩接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装饰着“花开富贵”的花坛前正在准备留下美好形象的仕女。

盛装的牡丹。

公园培育的牡丹花品种拾萃。

海黄。


沉香亭北无消息,魏国姚家亦寂廖。

不见君王殿中见,溪园堂下雨潇潇。

一一宋,赵彦端《牡丹》

贵妃播翠


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

百花休放艳,三月始为春。

蝶死,难离槛,莺狂不避人。

其如豪贵地,清醒复何因。

一一唐,孙鲂《牡丹》

首案红


邀勒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

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

一一唐,李山甫《牡丹》

卷叶红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一一唐,徐凝《牡丹》

白雪塔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一一唐,薛涛《牡丹》

春柳


得地牡丹盛,晓添龙麝香。

主人犹自惜,锦幕护春霜。

一一唐,司空图《牡丹》

初乌


玉棱金线晓妆寒,妙入天工不可干。

老去只知空境界,浅红深紫梦中看。

一一宋,释仲皎《牡丹》

芳纪


三春堪惜牡丹奇,半倚朱栏欲绽时。

天下更无花胜此,人间偏得贵相宜。

偷香黑蚁斜穿叶,觑蕊黄蜂倒挂枝。

除却解禅心不动,算应狂杀五陵儿。

一一唐,归仁《牡丹》

花王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责,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无力凭阑干。

一一唐,罗隐《牡丹》

霓虹换彩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一一唐,王维《红牡丹》

绿幕蕴玉


一种芳菲出后庭,却输桃李得佳名。

谁能为何无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

一一唐,捧剑仆《题牡丹》

洛阳红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一一唐,李白《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罗兰夫人

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一一唐,白居易《白牡丹》

紫红殿


惆张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颜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一一唐,白居易《惜牡丹花》

花兢


琉璃地上开红艳,碧落天关散晓霞。

应是向西无地种,不然争肯重莲花?

一一唐,陈标《僧院牡丹》

太阳


紫蕊丛开未到家,却教游客赏繁华。

始知年少求名处,满眼空中别有花。

一一唐,李益《咏牡丹赠从兄正封》

彩绘


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

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

一一宋,苏轼《牡丹》

胡红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一一唐,柳浑《牡丹》

花游


金蕊霞英叠彩香,初疑少女出兰房。

逡巡又是一年别,寄语集仙呼索郎。

一一唐,周繇《看牡丹赠段成式》

公园为牡丹花展所作的科普,个绍了十种牡丹的不同花型。

牡丹在我国被誉为“国花”,“花中之王”,在世界上也颇负盛名。

牡丹花娇艳多姿,雍容大方,富丽堂皇,被誉为“国色天香”。自古引文人骚客讴歌赞美,据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为最。苏东坡写了30余首牡丹诗,并写《牡丹记叙》一文中记载了在杭州任通判时去吉祥寺赏花的情景“酒酣乐作,州人大集,-----饮酒乐甚,素不饮者皆醉。”并赋《吉祥寺赏牡丹》:“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不上钩。”东坡折一牡丹花插在头上,在万人云集的春日里招摇过市,辖达之情,爱牡丹之心跃然纸上。

相传武则天寒冬游上苑,宣曰“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仙子”领命不敢违。第二天则天游览上苑时,看到众花竞开,唯牡丹未发,逐命焚烧牡丹并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岂知烧成焦木的牡丹来春开出艳丽的花朵,众花仙佩服不已,尊牡丹为“百花之王”,“焦骨牡丹”由此生,即为今天的“洛阳红”。

杨贵妃尤好牡丹,唐开元年间,宫庭内开始种植牡丹,并在兴庆宫东沉香亭前,骊山行宫等处广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牡丹见贵妃自惭形丑而低头,遂有贵妃羞花之说。

欧阳修在洛阳作推官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皆插花。花开时,士庶况为邀游”。据载当时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遍植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作了详细考察,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陆游在四川作官时,曾多次春游四川彭县的丹景山及民间,称“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天彭之花皆不详其所出”,“大抵花品近百种”。后陆游著《天彭牡丹谱》

刘禹锡有许多赞美牡丹的诗,其中以《赏牡丹》驰名天下: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有以牡丹为题材的两篇小说《葛巾》和《香玉》。

当代牡丹花专家喻衡,现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致力于中国牡丹主要是荷泽牡丹与洛阳牡丹的研究,著有《曹州牡丹》,《荷泽牡丹》,《牡丹花》等专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