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兴亡烟雨中之神佛的信仰与神灭的信念神佛的信仰与神灭的信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不只兴起了寺庙势力,产生了大量大僧侣地主 ,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也引起了佛教与儒、道的矛盾。面对这种矛盾,有人想调和,如梁武帝就主张“三教合一”,试图融汇儒家、道家、佛教;也 有人看到了如烈火烹油一般昌炽的佛教害政愚民的危害性,试图从根本上驳倒佛教思想,其代表人物便是范缜。范缜(约450年—515年),字 子真,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无神论者之一。范缜出身于顺阳范氏,幼年丧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师求学。 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 郎、国子博士。见于史籍的大论战爆发在南齐永明七年(489年),范缜的对手是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佛门信徒。几番交锋后,“佛门辩友 ”不但没能驳倒范缜,反而刺激他将自己的思想系统整理了一番,写出了《神灭论》,提出“形存神存,形谢神灭”的无神论观点。《神灭论》抓 住了时弊,击中了佛教的痛处。文章一出,朝野一片哗然。萧子良调集高僧名士,轮番围攻,却终究难以辩倒范缜。于是软硬兼施,就派名士王融到 范缜那儿,企图用官位利诱,范缜也毫不动摇。南梁代齐之后,天监三年(504年),梁武帝萧衍下诏崇佛,南朝佛教进入了鼎盛时期。天监四 年(505年),范缜被任命为尚书左丞,离任前,他将所有财产都赠与了前尚书令王亮。王亮是王导的六世孙,南齐时,与范缜曾同为尚书殿中郎 ,二人结为好友。后来王亮因对武帝不敬,被贬为庶人。范缜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徙广州。恰在这段贬谪时光里,范缜沉下心来,将《神灭论》修 改完善。天监六年(507年),范缜被调回京师,任中书郎、国子博士。返京后,因反佛一事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这次,他的对手是梁武帝亲 自领军的王公贵族、大僧高士、文坛领袖们。范缜看透了“浮屠害政,桑门蠹俗”的本质,毫不示弱,沉着应战,据理力争,再次修改充实了《神 灭论》。最终,范缜“辩摧众口,日服千人”,以胜利者的姿态留在了青史之中。范缜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无惧威胁利诱,创作《神灭论》 ,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华章。《神灭论》片段:神之于质,犹利之 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参考译文:精神之于 形体,犹如锋利之于刀刃;形体之于作用,犹如刀刃之于锋利。锋利所指称的不是刀刃,刀刃所指称的不是锋利。然而没了锋利便无所谓刀刃,离开 刀刃也便没了锋利。没听说过刀刃不存在了锋利还能独立存在的,又哪里容得形体消亡了精神独存呢?《神灭论》片段:浮屠害政,桑门蠹俗,风惊 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是以圭撮涉于贫 友,吝情动于颜色;千钟委于富僧,欢意畅于容发。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秉之报,务施阙于周急,归德必于有己。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 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故舍逢掖,袭横衣,废俎豆,列瓶钵,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 于惰游,货殚于泥木。所以奸宄弗胜,颂声尚拥,惟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若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怳尔而无,来也不 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各安其性。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匡国,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