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鼎新|宏观社会变迁的“动力学”及规律

 Tomsp360lib 2019-04-13

宏观社会变迁的“动力学”及规律


12月9日上午,浙大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三十三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高研院会议室举行,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赵鼎新老师就《宏观社会变迁的“动力学”及规律》这一主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赵鼎新对当前中国盛行的线性进步史观和西方盛行的多元史观做了介绍,并试图在这两个史观之间走出一条不同道路。他指出了人类有政治、地域、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四个基本本性,并且会在这四个层面上展开竞争。人类的这四个本性构成了社会权力的来源。他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这四类竞争所具有的不同性质乃至这些性质对历史发展形态的型塑作用,分析了政治权力的特性和先决性以及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重要性,并重新定义了区别于马克斯·韦伯的人类理性形式,并着重强调了集体导向工具理性和个人私欲导向的工具理性之间的区别以及历史理性的重要性。

与会气氛非常热烈,学者们对此报告兴趣浓厚,纷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梁治平老师就方向目的论对历史方向是否具有时效性、变化性提出质疑,随后指出科层制在意识形态上和军事权力是相互矛盾的,并且提出如何处理历史维度和模糊性的问题。

曹正汉老师认为赵鼎新老师的理论体系和经济学可以产生对话,既有共同点,也有区别。


卢盛江老师就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意识形态与文学发展的关系抒发了疑问。


靳希平老师就形式理性的作用、形式理性与其他三种思维形式的关系以及康德理论在这四种思维形式中的地位发表了看法。


刘真伦老师就理论体系的本体问题与赵老师进行了交流。

魏志江老师从军事力量和海洋世界出发,认为军事权力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并就如何运用四种思维形式解释海洋世界提出了疑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