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9-04-13

461清乾隆  仿铜洒金釉竹节炉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8.9cm

此件竹节瓷炉仿战国两汉时期流行的青铜奁造型,筒状身,上粗下细,平底,敦实厚重。炉身仿竹节造型,古代文人常以竹自比,用竹之精神自勉,此类炉型正是为此写照。其炉身自上而下均匀饰四条弦纹,简洁朴素。底足仿竹根造型,弯曲呈三角形。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横款,字体工整严谨。

此炉通体暗红色,宝光内蕴;红色中布满大大小小金片,飘然如雪,光彩绚丽。宛如枣红皮洒金铜制香炉一般,模仿的惟妙惟肖,极为逼真,为乾隆朝仿铜釉瓷之精品。

清代乾隆瓷器综合了康熙与雍正两朝的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本朝瓷器,创造出许多新颖的品种。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乾隆时记事文件中记载了许多当时景德镇御窑厂为宫廷烧瓷的史实,反映出皇帝直接关注制瓷的情况。宫廷对器物的用途、型体、花纹的要求常有御旨,制作前要有画样或木样,审查后才能正式入窑烧制。器物的款识或有或无,所书款识以及配合纹饰的诗句等都须经过皇帝的批准。

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瓷器的用色和施彩的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一件器物上施多种彩或同时以各种彩绘工艺制作,并充分利用多种釉色仿制各种工艺品,如漆器、铜器、珐琅、大理石,还仿制动物、植物、瓜果等,能准确地表现出所仿之物的色彩和质感。这其中仿古代铜器,不仅模仿造型到位,釉彩亦很逼真。

此件竹节炉正是各种工艺集一身的代表。 整器烧造工艺复杂,用料考究,使用上等天然呈色剂,经高温烧制,形成了釉层凝厚,色彩分明,绚丽斑斓的特殊效果。瓷器表面宝光温润自然,给人以细腻柔嫩之感,红金搭配,更觉华丽富贵,形色皆为上乘,属难得佳品。。

RMB 1,380,000

462清雍正  粉彩过枝花卉纹盘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直径29.1cm

此盘粉彩绘一株梅树沿盘外壁蜿蜒伸展至器内,两只蜜蜂展翅飞舞,月季盛开,灵芝、嫩竹相拌,画面喜庆吉祥,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清代十三个皇帝中,以雍正胤祯皇帝最具艺术修养,其在位虽仅十三年,却为后世创造了成为后世典范的宫廷艺术品。其常命内务府造办处依其旨意制作各种玩物,御窑厂顺听其命,所烧造的瓷器深受其影响,以清新脱俗、精巧淡雅而着称。

清代雍正官窑瓷器,无论胎釉、造型、绘制、款识均一丝不苟,无可挑剔。雍容典雅的器形,洁白莹润的胎釉,舒展流畅的纹饰,凝重典雅的色彩,珠联璧合,制作技艺精湛。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评论有:“雍正则逸丽而秀倩,若乾隆则繁密富丽之极而时露清气”的赞誉。《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评价有:“雍正时瓷质极佳,设色亦极精致。有称为雍正彩者,其绿、蓝、红等色均灿烂有光,为雍正一朝之独擅”。

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迅猛发展,雍正产品以柔丽淡雅而名重一时,清代雍正时期粉彩器已成为彩瓷的主流产品,其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丰富,有山水人物、花草虫蝶纹等。用传统绘画中国的没骨画法渲染,釉彩浓淡相宜,施彩柔丽,构图疏雅简洁,纹饰具有纤细的柔态,用笔工细,画风深受恽南田没骨法的影响。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有:“雍正花卉纯属恽派,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草虫尤奕奕有神,几误蝇欲拂……”。

清代雍正粉彩盘多见两种形制,一类尺寸达五十公分,一类二十公分,尺寸较小。此盘尺寸为中等器物,十分罕见。端庄秀丽,胎薄体轻,绘制技法娴熟,纹饰精美,色彩艳丽,尽展雍正瓷器隽秀尔雅的艺术风韵,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陈浏撰《陶雅》有“雍正官窑大小盘,碗白胜霜雪,既轻且坚,上画彩花数朵,每一朵横斜萦拂,袅娜多姿,笔法绝不板滞”的评价。又记有:“康窑画笔老横。雍正一出以峭丽。皆非寻常匠手所能几及。乾隆惟以工致擅场。”

参阅:《玫茵堂》,香港苏富比2011105 22

RMB 11500000

463清雍正  粉彩福寿纹碗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直径14.4cm

此碗直口,弧壁,深腹,圈足。粉彩装饰,盘内外壁绘桃蝠纹,一株枝繁叶茂的桃树,盘根错节,由碗外壁弯曲盘内,粉花绿叶,六枚嫣红熟透的硕桃悬挂枝头,五只红蝠展翅飞舞。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清末陈浏《陶雅》记有:“庚子后,所出五彩过枝之盘碗甚多,有桃实八枚缀于枝上者,索价亦甚巨。过枝云者,自此面以达于彼面。枝干相连,花叶相属之谓,皆雍正官窑也。”

蝠桃图为清代瓷器装饰典型的吉祥图案,粉彩器常有绘制,雍正、乾隆两朝均有烧制,画意内容相同。硕桃取“寿”之意,“蝠”与“福”谐音,五只蝙蝠装饰,寓意“五福临门”、“五蝠捧寿”之意。雍正器有绘六或八枚桃纹,多绘有八桃,乾隆时期常绘九桃,故有“雍八干九”之说,雍正装饰桃纹器物,有盘、碗、橄榄瓶、天球瓶等。此类福寿纹器应是万寿节的用品。

“过枝花”是瓷器纹饰的一种特殊构图方式,这种内外壁或器身与器盖的纹饰相连,浑然一体,似花枝越过墙头,故称为“过墙龙”、“过墙花”,装饰技法新颖别致,有独特艺术风韵。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过枝花画法“成化开其先”,但传世器未见成化时期的器物。目前传世品以康熙朝斗彩“御赐纯一堂”款凤竹纹碗为最早。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较为流行,有过枝花卉、花果及龙纹等。道光、光绪时期有过枝葡萄、懒瓜纹常见。

粉彩瓷始创于清康熙朝,雍正、乾隆时期迅猛发展,雍正粉彩由玻璃白在彩绘画面打底,用传统绘画中国的没骨画法渲染,突出了阴阳浓淡的立体感,色彩丰富,以娇艳柔丽名重一时。粉彩装饰图案丰富,纹饰有山水人物、花草虫蝶等。

此器造型精巧玲珑,胎体轻薄,釉面莹洁细润,敷彩新嫩,纹饰绘制精工,纹饰画意生动,寓意吉祥,色调清丽淡雅,清新隽雅,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正如陈浏《陶雅》评论雍正窑器有:“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盆娥细。睫有耸毛。且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RMB 14,950,000

464清雍正  茶叶末釉大画缸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大清雍正年制”,高33.8cm

画缸,有贮盛书画功用,更为书斋所设一景,此器不同凡例的是取佛家所用之钵,即圆口,丰肩,鼓腹,近足处收敛。钵式缸为雍正时期新创器型,器底多满釉,阴刻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其釉色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窑变、仿官、仿哥、青金蓝釉和茶叶末釉。作为仿铜器之作,茶叶末釉更为接近铜钵的色泽和沉着。外底阴刻“大清雍正年制”篆书款。

茶叶末釉黄绿色相掺杂,似茶叶细末之色,故名。茶叶末釉烧制始见唐代,宋明两代相续沿烧,入清雍干,臻至圆熟。陈浏《陶雅》记:“茶叶末一种,本合黄、黑、绿三色而成,……雍正官窑则偏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为希罕,盖乾隆窑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厌,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败而板滞,釉汁不润,质又颇粗。茶叶末黄杂绿色,妖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茶叶末釉在唐英《陶成纪事碑》中称为“厂官窑釉”。《南窑笔记》载:“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雍正时期的茶叶末釉,釉色偏黄,俗称为“鳝鱼皮”、“鳝鱼黄”。而乾隆时期的釉色偏绿,俗称“蟹壳青”、“茶叶末釉”。

参阅:《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第301

RMB 5520,000

465明初  钧窑玟瑰紫釉尊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无款,高19cm

钧瓷胜于釉色,三分人力,七分天成,其间色彩的流淌与幻化,非巧思可以成就,尤以紫钧最为典雅,色彩之绚丽若晚霞,而釉色之细润,似一潭静谧湖水。其烧造颇为周折,需经多次素烧、施釉。因釉彩本身乳浊黏稠、流动缓慢,故上下加迭、色泽不同的釉彩,极易形成穿流、交织的现象,乃至一窑一火烧制的钧瓷,千变万化,无一相类,故有“钧瓷无双”之誉。

玫瑰紫钧瓷花盆,敞口圆腹,造型殊雅,仿高古青铜尊而得,本品器型端庄,胎厚釉浓,釉色浓艳典雅,蓝紫融汇交织,流光含韵,乃人间炉焰之功,使之瞬息交融,融为奇异。

本品器型挺硕端庄,口沿及外壁呈现“玫瑰紫”釉色,间杂浅紫色斑点,釉面莹澈光亮,自颈至腹满布蚯蚓走泥纹。器物内壁衬天蓝釉色,深浅相衬,形成动静相宜的相素大美。

下承圈足厚实细密,敷涂褐色护胎釉,内心平底挖五孔,周缘存支钉痕数枚,可见明显凹印“五”字款。明万历高濂《遵生八笺》载:“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所谓鹦哥绿),茄皮紫,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此窑惟种菖蒲,盆底甚佳。”

由此可见,明代钧窑花盆的盛行,与种植菖蒲有联。弘治乙未(公元1499年)吕纪、吕文英所绘《竹园寿集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绘有一对置于庭院山石之上的天蓝釉渣斗式花盆及盆托。从造型与釉色分析,应为“官钧”制品。盆中植物为石菖蒲。与朱耷《奇石菖蒲》(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形似。

此类花盆深得清宫珍视,特别雍干二帝好古,好以之妆点内宫陈设。雍正朝《十二美人图之对镜图》,绘有钧釉花盆,陈于窗台。这一时期,不少同类器皿底部刻有宫殿、斋堂名号,表明陈设位置,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钧窑丁香紫渣斗式花盆”底部刻有“养心殿东暖阁楼下用”字样,“月白渣斗式花盆”底刻“建福宫敬胜斋楼下用”款等,均为清宫重要之陈设器皿。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述,乾隆皇帝曾谕旨制作各类金属盆景,将之安放于此类钧窑花盆之上。

此尊于同类传世遗器中,为品相上者,观与藏,均不失人间幸事。

RMB 3,450,000

466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花纹盘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无款,直径38.8cm

明青花之冠当属宣德青花。为了朝廷祭祀、宫殿陈设以及与西亚贸易等,宣德时期制作了大批巨型器,青花收口大盘即为其一经典。盘的口径尺寸3070厘米,青花纹饰以缠枝花卉为众,别有鹦鹉衔桃、灵芝瑞果、海兽龙纹等。

宣德收口大盘微敛口,浅弧形壁,矮圈足,细沙底。与永乐同类器相比,腹部微鼓,整器形态敦厚丰满。画风的变化是划分“永宣不分”的方法之一,与前相比,宣德青花线条略粗,促成画风豪放的特征。因为使用“苏青”,线条的增粗使青花色调更为浓艳深郁。

此盘口沿内饰海水、外饰缠枝,盘心绘缠枝莲,纹饰构图疏密得宜,应为宣德中期烧制。

参阅:《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明代》P36

RMB 3,680,000

467清乾隆  胭脂红黄地粉彩花卉纹干支转心瓶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乾隆年制”,高19cm,直径8cm

转心瓶是经过子母榫铆计划把表里瓶联络在一起,且内瓶能够转变的观赏用瓶。乾隆时除出产有传达心瓶外,还出产有转体瓶,二者的差别是传达心瓶以内瓶转变为特征,而转体瓶则以套在外面的瓶转变为特征。通常情况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镂孔,内瓶则绘有各种内容的开光图画,在转变时能够透过镂孔看到内瓶上的内容。有的在以套瓶与外瓶壁上制作能够分配成组的分体图画,也有书干支字般配记月日者。因为表里瓶分体,所以在烧造时选用分体单烧的方法,表里瓶相接合的当地和榫铆处为素胎。

此件瓷瓶无论是工艺技巧还是装饰艺术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配合清高宗艺术创作旺盛的企图心,身为御窑厂的监造官唐英费尽巧思,屡屡开创新样,博取君心。此件胭脂红黄地粉彩花卉纹干支转心瓶,就是乾隆瓷业的时代写照,此瓶撇口、细颈、直腹、圈足。瓶分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下两部分绘以胭脂红地粉彩花卉纹。中部黄地粉彩花卉旋转套瓶,相接处分别开光书写天干地支。此瓶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底书“乾隆年制”四字章款。

参阅:香港苏富比200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0106号标的

RMB 12,650,000

468清乾隆  胭脂红青花云龙纹双夔龙耳抱月瓶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26.5cm

此瓶撇口,短颈,颈、肩处饰对称螭龙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腹两面以胭脂彩各绘一正面龙,青花绘朵云、海水江崖纹,颈、足墙绘如意纹、蕉叶纹相称。纹饰顺快流畅、色泽明艳动人。笔触不痴不弱,造型栩栩如生。抱月瓶釉面宝莹细润、硬亮悦目。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胭脂红釉不同于以往御窑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也常被人称为“金红”。出现于康熙晚期,亦称“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为低温彩釉,浅淡者为胭脂红,浓重者又称“胭脂紫”。它是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红釉中加金以低温烧成,早期多施于薄胎白釉器上,施釉较薄,以便发色及流釉均匀,督窑官唐英在《陶成记事碑》中称之为“西洋紫色”。此器色彩丰富艳丽,画工细腻,为皇家陈设品中之精品。

RMB 8,510,000

469清嘉庆  松石绿地粉彩缠枝莲纹开光御题诗文壶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大清嘉庆年制”,高16cm

此壶直口,圆腹,长流,曲柄,矮圈足。器内及外底均施松石绿釉,壶腹外壁两面海棠形开光白地内以矾红各书嘉庆丁巳(嘉庆二年 1797)御制诗一首:“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清寒。”下并有“嘉庆丁巳小春月之中瀚。御制”款识,及“嘉”“庆”圆方二章。壶颈、足边绘红蓝料彩花边一道,壶肩饰如意纹一周,开光外饰黄地粉彩缠枝莲纹,分区纹饰轮廓线均以金彩绘成。圈足内松石绿地中央留白方地内,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备注:中国嘉德2003春拍 Lot2302

RMB 6,325,000

470清乾隆  胭脂红地轧道粉彩缠枝莲纹瓶

鉴赏之三百一十一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25cm

此瓶造型从荸荠瓶发展而来,敞口,鼓腹扁圆,造型典雅端庄,秀丽美艳,制作工艺难度极高。主体纹饰为缠枝西番莲纹,颈部及口部下侧辅助如意云头纹,颈部上侧围绕蕉叶纹,圈足环绕回纹。口部及圈足底镶铜一周,瓶身装饰图案富丽华贵,构思精细,构图繁密,画面极具凹凸感,层次清晰。该瓶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息,成为最令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之一。

乾隆帝对瓷器极为青睐,对瓷器烧造也异常重视,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乾隆年间烧造出许多具有新意的粉彩瓷器,工艺十分精细,图案华贵、色彩艳丽成为此期御窑瓷器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乾隆本人的艺术欣赏品味。这一时期粉彩瓷器的烧制有两个特点:在白地粉彩的基础上烧制出色地粉彩,其中对胭脂红的使用做到了运用自如;此外,粉彩瓷器上还出现了一种新的装饰技法,即在色地上以尖状工具剔划出蔓草纹图案,称为粉彩轧道工艺,又有“锦上添花”之称,以上两种工艺主要是在珐琅彩和珍贵的官窑粉彩瓷器上使用。

此件清乾隆胭脂红轧道粉彩花卉纹瓶也采用了相同的工艺,充分体现出了上述两种工艺,画面极具凹凸感、立体感,极具时代特征。

RMB 9,200,0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