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分得清道家和道教吗?两者有本质区别,特别是这一点

 昵称55301288 2019-04-1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管信不信道教,绝大多数人也听过这一句话。这是《道德经》的第一句,是道教的“入门读物”,其作者是道家创始人老子。许多人分不清道家和道教,二者之间是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显然,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道家思想也并不是老子首创,在他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道学思想。这些思想统统与道有关,却不成体系。老子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些零散的、杂乱的理论系统化、规范化。从而开创了一个学术流派——道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儒家主张“仁政”、墨家主张“简爱”、“非攻”,法家主张“法制”和“霸道”。和这些流派一样,道家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子》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小国寡民、民风淳朴的理想环境,也是道家的政治愿望。使用道家思想为主来治国的,有且只有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初年。因为秦末的战乱和楚汉争霸,百姓苦不堪言,急需休养生息。这种情况下,汉文帝和汉景帝都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路。一直到窦太后去世,年轻的大汉天子刘彻才废除“黄老无为”。

大多数人对于“无为而治”会望文生义。“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简而言之,就是朝廷不要过多地干预,以便充分发挥老百姓的创造力。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是在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封建时代的所有盛世的背后,我们都能在指导思想中找到“无为而治”。

东汉末年,张良后人张陵吸取道家思想,创立“五斗米教”,是道教的主要代表。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张陵便是第一代天师,他的孙子、第三代天师张鲁就是割据汉中的那位。除此之外,还有领导黄巾起义的张角所传立的太平道、炼丹的丹鼎道派等诸多流派。道教将黄帝和老子奉为神明,是典型的多神崇拜,道教的神仙是将对“道”这一信仰人格化的结果。

道教的流派众多,到追求的结果都是得道成仙,分歧只在于这个过程。现存的主要流派有:全真,茅山,灵宝,正一和净明等。简而言之,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是: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则是宗教。因此,二者虽然是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说完这一点,道家和道教还有一点区别:

二者的追求不同。

作为一个学术流派,道家以“道”为核心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而道教是在肯定、同意“道”的基础上,去追求“道”。也就是说,道家是认识“道”、道教是追求“道”。在认知和追求上,二者有着天壤之别。这样解释之后,大家能分清道家和道教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