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修炼内容(全文在此篇文末): 1、《学修规矩二十条》 2、《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3、《大医精诚》 注脚: ◎为何要抄背《学修规矩二十条》? 正所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堂有堂训,校有校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此《学修规矩二十条》,乃中医普及学堂之门面象征,如同佛寺之山门,为示众之典范。 昔时百丈禅师,立《丛林清规》,即后人所谓《百丈清规二十条》,自此禅门修行,皆以此为戒条,使得佛门弟子境界突飞猛进,禅宗道门因而日渐鼎盛! 而今师效法古人,囊括圣贤之精华,以最适合当代医子之言教,立此《学修规矩二十条》,作为学子入门必记。 大至学堂格局,如“学堂以清净为兴旺”;小至学子修养,如“境界以改过为提升”;外至行为规范,如“衣着以朴素为大方”;内至心性修为,如“念头以单纯为精进”等等,从行住坐卧,到起心动念之学问,皆涵盖其中,无有不至。 且前后对仗工整,如“吃饭以不撑为至宝,疾病以减食为汤药”,“干活以尽力为有功,利他以尽心为建德”……可见,字字句句,皆为师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所作! 因而此文一出,足以代表中医普及学堂,耕读合一,理事圆融,真修实干之精神也!故而学子入门,不可不将此《学修规矩二十条》熟背牢记心中,以此为戒条,谨遵师教,知行合一! ◎为何要抄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纵观人体周身,有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统计三百六十余穴。每经穴道数量不一,如最短之心经、心包经,不过九穴而已;而最长之膀胱经,竟有六十七穴之多。 而如此繁多不一之穴道,临床之上,究竟应选取何穴,才更为实用效佳? 因而明朝道医马丹阳,诚感往昔圣贤之所愿,而归纳总结人身最实用之穴道十二,辑于《针灸大成》之中,凡通身之疾,皆可取此十二穴以用之,故名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但观此十二穴,皆为十二正经之上,最为特效之五腧穴、原穴、络穴、合穴等等。如荥穴内庭、经穴昆仑、络穴通里;原穴合谷、太冲,又为开四关之要穴;合穴三里、曲池、委中、阳陵;交会穴之环跳、列缺等等…… 且道医马丹阳在此文中,将每穴之穴道位置,如“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 主治病症,如“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下针要义,如“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如此,既简明扼要,又事无巨细地叙述,同时极富韵律,令人读来朗朗上口,真乃入经络穴道之捷径也! 可见此十二穴,皆为人体不可小觑之大穴也。因而其形容此十二穴重要地位,“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沃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如此盛赞,为学者岂可不熟记! ◎为何要抄背《大医精诚》? 若说《医家座右铭》,乃医子常伴左右之铭文,那此《大医精诚》,则为医子立志终生不渝之誓文也! 人无志不立,无大志,更难立大业,成大事! 药王孙思邈以一生行医济世,修道参悟之体会,凝结为此《大医精诚》,告诸学子,凡为医者,必以“精诚”二字,为毕生之修养,不可轻视,因而将其载于《千金方》之首,以示后学! 观《大医精诚》,首要言医者必须有精湛之医术,认为医道乃“至精至微之事”,切不可作“至粗至浅之思”;因而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此即是“精”! 进而医者,须有高尚之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如此感同身受之“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要“普救含灵之苦”! 同时,切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等,此皆为诚。 如此,从“大医治病”,到“大医之体”,“为医之法”,三方面环环相扣,将医家毕生所必备之品质,必修之行持,必达之境界,无不精华囊括其中,堪称医界之旷世名文也! 向上一指,千圣不传! 孙思邈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苍生大医的存心啊!身为学子,怎可不铭记于心,刻印入骨呢?
全文: 1、《学修规矩二十条》 学堂以清静为兴旺,修炼以老实为稳当。 吃饭以不撑为至宝,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衣着以朴素为大方,坐卧以端正为尊贵。 惜时以早起为要妙,睡眠以劳动为深沉。 干活以尽力为有功,利他以尽心为建德。 环境以整洁为庄严,待人以微笑为真诚。 功夫以常炼为勇猛,境界以改过为提升。 言语以减少为重要,念头以单纯为精进。 听课以笔记为习惯,读书以专一为方法。 做事以不乱为定力,做人以慈悲为根本。 2、《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 环跳并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 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腹泻,腿肿膝胻酸,伤寒羸瘦损,气蛊及诸般, 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痛,数欠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不得,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 遍身风癣癞,针着即时瘳。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鼻衄血,口噤不开言, 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委中曲腘里,横纹脉中央, 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酸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 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承山名鱼腹,腨肠分肉间,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酸, 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 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 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矇,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 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环跳在髀枢,侧卧屈足取,折腰莫能顾,冷风并湿痹, 腰胯连腨痛,转侧重欷歔,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 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懊恼及怔忡, 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瘖面无容, 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 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频雍上,口噤不开牙, 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 3、《大医精诚》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駚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 寻此二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所以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