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梦想童年594 2019-04-13

古代的县令和知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历史背景和实际的性质上相差非常大。



战国时期,秦国和韩、赵、魏三国已经称呼县一级的长官为“令”,“县令”也是从此时诞生。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图强,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合并一些小乡为县,此时的县令直接隶属于国君。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千里百县,县有四郡,所以此时的县级行政单位是大于郡一级行政单位的。也就是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县令是国家一级地方行政行政单位的最高长官,类似于后世的省级行政单位的领导。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抛弃了“县郡制”和“分封制”,在李斯的建议下实行了“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此时的县令不再直接隶属于国君,反而是成为了郡守的下属。秦汉时期规定;人口万户以上的县,县官称之为县令。而万户以下的县则称之为县长。

汉以后,由于三国、魏晋时期连年不断地战争,人口流失严重,所以条件有所放松,人口千户以上的县即可称为县令,不满则称为县长。到了南北朝时期,所有的县官都改为了县令,县长则在封建社会彻底消失。

隋唐时期依旧制,县令没有多大的变化,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唐朝的强盛,县级行政单位也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



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总结唐朝灭亡的原因是地方官员权力过大,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所以赵匡胤即位之初为了中央集权,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武将的权力。

另外赵匡胤为了抑制地方官员的权力,不再由地方官员担任一县长官,同时也不任命县级单位的正式官员,而是委派中央大臣代理县级长官。从此后便不再称呼“县令”,而是称“某县知事”。“知”通“执”,也就是执掌、主持某县事务的意思,因此有了知县的名称。

元朝时期,知县名称改为县尹。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将县尹改回了知县,此后一直延用到了清朝末年。直到辛亥革命后,知县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后说一下,隋唐之前,由于科举制尚未诞生,所以在选拔官吏上,各个朝代采取的是察举制。即由地方考察、选取人才推举给中央,然后由中央任命为地方官员。因此县令实际上是地方性官员,有着盘根错节的势力以及裙带关系,可能会导致中央政府权威不振。

宋朝之后,知县由朝廷选拔的人才直接担任。历代王朝都采取了回避制度,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在本人故乡或者妻子家乡为官,明朝时甚至严厉规定,南人北官,北人南官。因此知县实际上已经不是地方性的官吏,而是依附于中央政府的官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