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艺术的教学特点与实践,世界人体名画鉴赏,貌若天仙的油画美女

 泊木沐 2019-04-14

绘画艺术的教学特点 理论上绘画艺术教学本应该充分发挥这一理念,毕竟艺术属于比较感性的学术门类,本身就允许差异存在,甚至还要鼓励学生间的差异性发展(当然这种差异所指是审美风格上的),但它也是技术要求很高的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莫不如此,可以说是力量、技巧与审美的综合,再通俗点说是需要相当时间磨合并下大力气去训练的,不是你有天赋就能有所成就,也要通过手段去发现和挖掘。这个时候它首先强调的是“标准化”教学。即使平时对某些学生的审美“感觉好”的褒扬语,似乎很抽象,究其实质还是建立在一定的评判标准上的,也就是说,它正好符合或接近人类已知的某种审美要素。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就像孔子回答学生公西华的困惑那样,同一个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源于对学生性格的把握。而现代本科教育机制决定了教师必须以科目为本,无论采用灌输式或是引导启发式不过是局限于教学手法的调整,而无法改变整体的教学流程。

绘画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内容逐级增加复杂性,而科目名称没有多大变化,比如着衣人像、人体写生课程几乎每学期都有,实质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的、有时很枯燥的实践练习逐渐掌握形体塑造、空间处理、色彩关系等造型规律。区别在于教师在某个课程阶段的有限时间内如何安排进度,以尽可能地弥合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有效调动发掘学生的积极性?

油画人像教学的具体实践,以油画专业二年级油画肖像教学为例,本次课程学时为七周,写生对象为单人着衣半身带手,计划暂定两周完成一张作业,画幅要求80cm×65cm左右。本班笔者是初次代课,仅知学生24人,对油画的接触仅止于之前上过的四周油画头像,水平如何不了解,于是先按照教学计划和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作业要求和具体辅导始终围绕造型与色彩关系,在把握住构图、整体关系的情况下,注重人物本身的塑造。这样经过四周两张作业的写生过程,学生之间的差距自然浮现在了画面上。

差距指的是造型能力的高低,这不是上几次课就能弥补的,保持严格教学至少保证学生沿着一棵正确的艺术之树的主杆向上爬;而差异则关涉到不同的风格与自身的潜力,如给予一定的条件引导,就有可能发掘出学生某方面的艺术敏感性。这是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所在。细想起来,过于重视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是否限制了学生思维和发挥的空间,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样,课业情况稍显沉闷?那么是否应采取一些变通手段来努力激发呢?

现代教育体制下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是无法实施的,宏观上讲,笔者认为这应该属于教育理念,而且主要在课堂之外践行。至于教学的实施过程,它首先是具体的,需要遵循相关章程、尊重课程本身既有的规律。但同时,艺术类所具有感性的特性又很注重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有意识地进行个别引导。也可以说是微观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吧!

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进度是既定的,学生必须完成教学要求。对造型的严格要求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也是枯燥的。但现实情况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接受消化能力相应的也有很大差距,那么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可以作些适当调整,比如形式上的阶段性变化,尽可能发掘学生潜藏的长处,降低枯燥性,保持学习积极性。

根据本课程特点,后期阶段扩大写生的内涵,加强创作意识。以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调整能够更好得活化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的作业面貌都不雷同。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相互欣赏交流,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反而更主动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力求与众不同。对于教师来说,也不仅仅是灌输理论、不断纠错的指导者,要根据学生的思路、想象,提供几种完成的途径,但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比如摄影和绘画图片、实物道具等,然后通过合理的方式组合到画面上。另外,这些想象从不同角度也给予了笔者一些创作启发,所以也可以说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理念。

最后,需要强调一点,这样的调整方式注重的是激发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其效果的多样性对学生之间的差距有一定程度的掩饰,并不能真正解决,只能说通过其他辅助手段改善,所以并不能否定前期阶段的教学方式。上述第三个学生的状况就可见一斑,造型能力的欠缺阻滞了想象力的完善。前后阶段的不同形式如果交替进行,理论上可能会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是机械的,还是要靠任教老师的感受,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作业情况来作针对性的调整,于个体差异与共性的交错平衡中实现教学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