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及其破解

 心平气和kzorah 2019-04-14

作者简介:李腾,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是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尽管其办学条件已得到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呈现出以师资问题为主、多种问题并存的基本发展样态。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其根源是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治理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须在消除区域比较优势和发挥集聚优势的原则下,精准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难的问题,通过增加城镇中心校的推力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拉力,构建合理的“推拉体系”,促进教育资源正向流动,以城镇中心校的发展助力、带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实现教育领域的协调发展。

关 键 词:农村小规模学校 发展困境 推拉理论 资源流动

标题注释: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西北农村地区中心校助力小规模学校发展的行动研究——以L市南部山区W中心校为例”(FHB170526)的阶段性成果。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根本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国家为了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保障农村地区的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而设立的一类具有较小规模的学校。在国内,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将学生人数远低于教育部门规定人数(100人)的学校称为小规模学校,包括村小和教学点[1]。为避免繁琐和赘述,下文中将农村小规模学校简称为农小校。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如“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改薄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的推动下,农小校的办学条件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其教育质量为何仍十分低下?通过对当前农村教育现实的深入分析,发现其深层次原因是师资问题。

1.师资问题

  农小校发展困难,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优质的师资。优质的师资,一方面在分配时会优先供给在行政链条上位于农小校上游的县镇学校,另一方面在城镇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效应和农小校的劣势推动的双重作用下,导致农村原有的优秀教师也相继向上流入城镇。输入不足和过分输出最终导致农小校师资的严重匮乏。师资上长期的缺氧状态,进而造成了农小校教师队伍结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年龄结构上,农小校教师队伍整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学历结构上,农小校教师队伍存在着学历普遍较低的现象;职称结构上,农小校的教师多是一些低级甚至无职称的民办教师;学科结构上,农小校教师的专业结构严重失衡,小科教师奇缺,在“开足、开全、开好”国家基础课程上常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2.师资问题引发的“连锁效应”

  优质师资的不断流失导致农小校的办学质量变得越来越差,而与此同时农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两者之间尖锐的矛盾难以调和,使得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农家子弟纷纷“背井离乡”;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人口涌入城镇,随迁子女也随之离开了农村,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农小校生源不断减少,规模也进一步缩小,甚至出现了“空壳学校”“一人一校”的窘况。生源的流失,进而引发了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问题,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树立文化自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师资与生源的双重流失,又反作用于农小校,加大了其办学质量和教学质量提升的难度,使农小校陷入了一个教育资源流失、教学质量低下和发展水平过低的恶性循环之中。

  由此可见,师资问题是当前农小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最大难题,它不仅仅只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发了生源大量流失、文化传承受阻、教学质量持续下降等一系列重大的难题,是农小校发展困难的根源所在。破解农小校发展困境,必须从师资问题这个根源下手,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农小校的正常化、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的问题诊断

  要想破解农小校发展困境,首先要破解师资问题,但我们不能将视角仅仅停留在其数量不足、质量不达标、结构失衡的表面现象上,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这些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教育资源的逆向流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实地的调研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师资还是其他的教育资源,在其流向农小校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倒挂”现象,尤其是作为教育领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关键要素的教师等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流动,进而造成了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在内的众多教育资源配置出现巨大差距,这才是农小校师资问题的症结所在[2]。

1.中心校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的抽离

  当前,我国在农村地区普遍实行的是学区制下的“县教育局—乡镇中心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垂直式的三级教育管理模式,中心校作为乡镇级教育唯一的事业法人主体,统筹管理中心校、村小和教学点的人、财、物、教学等各项事宜[3]。这种管理模式在统筹本学区教育资源和提高对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了农小校发展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对中心校管理高层而言,其升迁的参考标准仅取决于中心校的办学成绩,而其辖区内农小校的办学情况则不在对其政绩的考核范围内,进而导致中心校在对农小校经费拨付、师资分配上常表现出分配性歧视;另一方面,对农小校而言,它是中心校的附属单位,多处于行政链的下游,其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权力空间,而地位与权力的缺失导致农小校获得的总是筛选后低质量、低层次的教育资源[4]。当下中心校的做法违背了中心校负责制这一政策的实施初衷,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倒挂”现象。再加上中心校拥有优于农小校的公共设施与服务、便利的生活条件和更好的专业发展前景等优良因素,形成了以中心校资源抽离为主,多因素共同作用为辅的对教育资源的拉力体系。在拉力体系作用下,将本应流向农小校的教育资源“拉”向了中心校,使农小校发展资源匮乏、举步维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