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元宝,估计不少人会想到电视剧中那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银元宝,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元宝的种类有很多,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种“元宝”,您绝对没见过,因为它是僧侣道士尼姑专用的大“元宝”,它究竟有何奥秘?如果你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你揭秘。 中国钱币博物馆是国家级的专业性博物馆,主要具备古代和现代钱币的收藏研究以及展示等功能。中国钱币博物馆二楼的拐角处,有一方明亮的玻璃罩,里面陈列着一尊非同寻常的文物,该文物被专家们称为“度牒银”。 专家们通过翻阅史料,并没有发现度牒银上所说的“刺史崔亢”,只是在《康熙永州府志卷》中,发现有一个唐代的刺史名叫崔沆,二人名字相近,疑似通假字。后来又发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其诗中也曾提到崔亢此人,这才确定了度牒银铸造的年代为唐宪宗元和年间。 古代有一个规定,凡是出家之人,都无需再服劳役和缴纳赋税,这无形中就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和负担,为此官府严格控制僧侣的数量,以确保府库收支平衡。由于度牒是免费发放,不少好吃懒做以及无家可归之人生计无着,开始争抢着去做僧侣,让国家无形之中减少了一大批劳动力,为此,唐代官府开始有偿发放度牒,发放度牒所收的款项被称为“度牒银”,以此措施扼制民间的恶意出家行为。 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的消耗,国库急需补充钱粮,唐朝官府在统治者的示意下,开始在山西太原境内大肆收揽僧侣出家上缴的度牒银,并将其制成五十两之银铤以供战备。 直到唐代灭亡,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两宋依然沿用度牒银制度。可宋代却吸取了教训,一直在严格把控僧侣数量,全国每年规定一定的出家名额,若是超过该名额数量,即使有再多的钱财也无济于事,由此看出两宋的统治者对“出家剃度”的敏感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