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币博物馆藏有珍贵的度牒银,它见证唐朝一项少见的制度

 历史解密坊 2019-04-14

提到元宝,估计不少人会想到电视剧中那金灿灿、白花花的金银元宝,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元宝的种类有很多,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种“元宝”,您绝对没见过,因为它是僧侣道士尼姑专用的大“元宝”,它究竟有何奥秘?如果你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你揭秘。

中国钱币博物馆是国家级的专业性博物馆,主要具备古代和现代钱币的收藏研究以及展示等功能。中国钱币博物馆二楼的拐角处,有一方明亮的玻璃罩,里面陈列着一尊非同寻常的文物,该文物被专家们称为“度牒银”。

该度牒银为全银制造,形状如倒扣的小案,其上刻有“度牒银刺史崔亢进,永州课五十两”的字样。不少地方都曾出土过类似的度牒银,大约尺寸为长179毫米,首宽88毫米,重1860.3克左右,面值为五十两。其造型与古代元宝相似,只是体型要比元宝长很多,属于唐代银铤中的一种。

专家们通过翻阅史料,并没有发现度牒银上所说的“刺史崔亢”,只是在《康熙永州府志卷》中,发现有一个唐代的刺史名叫崔沆,二人名字相近,疑似通假字。后来又发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其诗中也曾提到崔亢此人,这才确定了度牒银铸造的年代为唐宪宗元和年间。

度牒是古代朝廷为僧侣、尼姑以及道士发放的一种“证书”,凡人出家并非如电视剧一样看破红尘就能剃度,而是都需要官府的凭证,只要拿到官府出具的证明,才有资格被寺庙所接纳,成为一名合法的出家人。若是没有官府出具的相关度牒,则该僧侣即为违法剃度,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连为其剃度的寺庙跟方丈都要受到株连。

古代有一个规定,凡是出家之人,都无需再服劳役和缴纳赋税,这无形中就给国家带来了损失和负担,为此官府严格控制僧侣的数量,以确保府库收支平衡。由于度牒是免费发放,不少好吃懒做以及无家可归之人生计无着,开始争抢着去做僧侣,让国家无形之中减少了一大批劳动力,为此,唐代官府开始有偿发放度牒,发放度牒所收的款项被称为“度牒银”,以此措施扼制民间的恶意出家行为。
官府久而久之,尝到了度牒银的甜头,便开始将度牒银作为财政收入的固定部分,算是对僧侣不服劳役不赋税的“补偿性罚款”,甚至还有些贪官污吏公开明码标价卖度牒,致使唐代出现了度牒胡乱颁发的现象。

安史之乱后,由于战争的消耗,国库急需补充钱粮,唐朝官府在统治者的示意下,开始在山西太原境内大肆收揽僧侣出家上缴的度牒银,并将其制成五十两之银铤以供战备。
唐王朝面临安史之乱时,饮鸩止渴般的将度牒银制度推到了顶峰,虽然在短时期内聚集了大量的军费,可无疑也给后来的民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毫不夸张的说,度牒银制度只能解燃眉之急而非长久之计,当统治者下令大量发放度牒索取钱财时,大唐离灭亡的命运也就更近了一步!

直到唐代灭亡,经历了五代十国之后,两宋依然沿用度牒银制度。可宋代却吸取了教训,一直在严格把控僧侣数量,全国每年规定一定的出家名额,若是超过该名额数量,即使有再多的钱财也无济于事,由此看出两宋的统治者对“出家剃度”的敏感性。
直到朱元璋开创了明王朝后,度牒银制度才真正的消失,国家开始免费为僧侣发放度牒,不收取一分钱的费用。至于为什么朱元璋会取消度牒银制度,小编觉得,毕竟在所有的皇帝中,只有朱元璋做过和尚,可能这就是老朱对以前同行们的福利待遇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