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303—361)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其行、草、隶、真各体兼善,书法“总百家之功,集众体之妙”,开拓了不同于魏晋之风的崭新书体样式,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冯承素摹 《兰亭序》卷 纸本行书 24.5cm×69.9cm 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著名书法世家——琅琊王氏,是王吉的十世孙。祖父王正,官拜尚书郎。父亲王旷,西晋末年任丹阳太守。 王羲之 《上虞帖》摹本 纸本草书 23.5cm×26cm 上海博物馆藏 永兴二年(305),北方大乱,王旷经其兄王导向第三代琅琊王司马睿提南渡过江之议,后辅佐司马睿坐镇江东,建立东晋。 此后东晋早期,王氏家族跃居高门,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氏子孙几乎无不善书,琅琊王氏一举成为东晋门阀政治时代第一书门。 王羲之《行穰帖》摹本 纸本草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魏晋以来,钟繇、张芝之后,楷书、行书、草书逐渐流行于士族,新兴书体的字法、笔法、技法日益成熟。在这种背景下,王羲之能够“损益钟君之隶”“剖析张公之草”,总结诸多前辈书家的书写范式,技道结合,去质增华,创造了不同于汉魏的书体样式,把妍美书风推向新的高度,因此名掩钟、张,成为书法史上无人能及者。 王羲之 《孔侍中帖》摹本 纸本行书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王羲之年少师承于卫夫人,习得基础正书技法后,十余岁便传师叔父王廙,随其南下渡江,十余年间均在建康,接受王廙的教导,直至二十岁时王廙去世。二十岁后,王羲之正书、行书尚钟繇,草书效法张芝。 王羲之 《姨母帖》摹本 纸本行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羲之是书法史上公认的“书圣”,其书法博涉多家,楷、行、草书皆擅。其草书传世作品甚广,沿用章草的规则,托古改制、剔除隶意。 王羲之 《初月帖》摹本 纸本草书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易字势的横张为纵敛,笔意连绵、婉转流贯、笔势雄劲、放纵生奇,摆脱了字学的意象和义理,突破了以单字为造型单位的旧法,创树了独特的“字群结构”,草书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结构美,这便是王羲之所创造的今草样式。他的今草,为草书立下新的法门,标志着东晋草书的新阶段。 王羲之《平安帖》摹本 王羲之的行书,笔姿变化多端,引草书写法笔势入行书,同样含有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映带连绵,史上最著名者便是《兰亭序》。王羲之笔法采用“内擫”法,笔法结构更加紧结,趋于稳定,一改钟书的隶意,呈现新体楷书矜庄严肃之气象。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摹本 纸本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因此,世世代代追随、推崇王羲之的人不计其数,热爱收藏王氏家族书法的也大有人在,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曹之格、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就是其中三位。流传于世的《宝晋斋法帖》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羲之 《宝晋斋法帖》局部 《宝晋斋法帖》,北宋米芾原辑,南宋曹之格增补,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谢安《八月五日帖》外,其余均为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书;第九、十两卷为米氏父子书。该帖内容充实,存有诸多珍贵墨迹,是今人研究晋唐书法的重要史料。 王羲之 《宝晋斋法帖》局部 此帖在元代曾为赵孟頫收藏,内有“赵氏子昂”朱文印多方,卷三原刻的篆书题首早已脱失,经清王澍审定,现存卷三篆书题首墨迹为赵孟頫补书,自元明以来可谓流传有绪。 ![]() 王羲之 《宝晋斋法帖》局部 “宝晋斋”为米芾的斋名,米芾好收藏历代法书名画,尤喜晋人书迹。建中靖国元年(1101),米芾得蔡京所藏东晋谢安《八月五日帖》后,名其斋曰“宝晋”。 崇宁四年(1105)前后,米芾将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以及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摹写刊石,刻成《宝晋三帖》,惜原石随即殁于兵火。 ![]() 王羲之 《宝晋斋法帖》局部 后葛佑之据火前善本重刻,刻本与原先残石同置官舍。到宝佑二年(1254),葛氏刻石亦残毁。咸淳四年(1268),时任无为通判的曹之格将此前收集的葛氏重刻残石及火前、火后拓本,加上自家所藏晋人名帖和米氏书迹等,汇为十卷,重新摹勒上石。因刻置米芾“宝晋斋”匾额于卷首,故名《宝晋斋法帖》。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 《人美书谱·晋 王羲之 行书丛帖(宝晋斋法帖本)》 ![]() 《人美书谱·晋 王羲之 行书丛帖(宝晋斋法帖本)》 - END - 商业合作或投稿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