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3年,汉朝在汉武帝的指挥下,向宿敌——匈奴,发动了全面的进攻。经过数年的战争,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军频奏凯歌、大破匈奴,使猖獗一时的匈奴汗国从此一蹶不振。 在汉武帝之前,也就是文帝、景帝年间,汉军在匈奴人面前屡屡吃亏。匈奴人常常突破长城防线,如入无人之境,真可谓“大入则大利,小入则小利”。为了避免匈奴的入侵,汉朝被迫采取了屈辱的和亲政策。那么在汉武帝时期,为何汉匈之间的攻守之势,出现了根本性的逆转?汉武帝到底施展了什么样的“法术”? 1981年3月,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在敦煌西北五十七公里党河乡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中来获简牍76枚。而在其中一枚竹简上,学者们发现了一条特殊的法令——《击匈奴降者赏令》。根据学者们推测,这条法令应当颁发于汉武帝年间。虽然年代久远,墨迹有些脱落,但大体意思还是能看出的。其内容如下: 击匈奴降者赏令 □/者众八千人以上封列侯邑两千户赐黄金五百 取故君长以为君长, 皆令长其众。 赐众如隧长其言及武功者赐爵共分采邑 二百户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百户百骑 二百户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五百卌八卌八 很显然,对于攻打匈奴,汉武帝制定了特殊的赏赐法令,并重新恢复了秦朝时的军功爵制度。按照秦朝的制度,斩获敌军首级,可以提升爵位,获取田宅以及奴隶。汉朝初年,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曾全部继承了秦国的军功爵制度。 然而随着楚汉战争的结束,国家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军功爵制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因此在吕后称制时期,汉朝实行了“赐民爵” 与“赐吏爵”的双轨制度,而军功并非提升爵位的唯一途径。 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全面爆发,旧有的爵位制度已不足以激发军人作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汉武帝出于“以宠战士”、“以显军功”的目的,制定了全新的“武功爵”制度。武功爵共有十一级,而获得“武功爵” 的根本条件是立军功, 对象唯有将士。 相对于“民爵”和“吏爵”,“武功爵”制度的赏赐极为丰厚,不仅可以提升爵位,还可直接用匈奴的首级换取黄金和采邑。以前文的《击匈奴降者赏令》为例,只要能够斩杀或逼降匈奴“二百户五百骑以上”,便获得黄金五十斤的厚赏,同时还可享受百户的采邑。无论对于军官还是普通士兵,这样的赏赐都是相当可观的。 汉武帝为何要特意制定针对匈奴人的法令呢?这是因为对于普通士卒来说,攻打匈奴实在是无利可图。在古代,鼓舞军人士气的途径无非两条,其一自然是厚赏,其二则是掳掠。然而针对匈奴,用掳掠激发士气往往很难实现。 首先,匈奴人并非定居者,而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游牧民,他们躲藏于无垠的大漠之中,即使有心抢掠他们,也很难发现他们的踪迹;其二,匈奴人本身便非常穷困,根本无利可图;其三,匈奴人战斗力彪悍,谁抢谁还不知道呢? 因此,在与匈奴人的作战中,战士们的士气往往很低,不仅消极避战,甚至有可能发动哗变,毕竟谁会提着脑袋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很大程度就是防备匈奴的戍卒的叛乱。秦朝殷鉴在前,致力于讨平匈奴的汉武帝自然不会重蹈覆辙。 因此,汉武帝才会制定全新、优厚而严格的爵位制度,用以厚赏军功。在重赏的刺激下,汉军将士果然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秦朝时,军人唯恐去长城前线与匈奴作战;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平民们却争相从军,甚至不少人自行购买装备,骑着自己的马匹与匈奴作战。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因此忠君爱国,同时也是为了获取厚赏和官爵。 最终,汉武帝的武功爵制度和《击匈奴降者赏令》获得了巨大成功。汉军在卫青、霍去病的领导下屡战屡胜,数年来斩获了20多万颗匈奴首级,因击匈奴而立功封侯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出身低微之人。可以说,匈奴人完全是被汉武帝用金钱砸死的。 虽然,武功爵和《击匈奴降者赏令》在军事上给汉朝带来了巨大成功,但也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根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 (卫青)将六将军仍再出击胡得首虏万九千级, 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 由上文可以看出,一颗匈奴首级至少值一斤多黄金,西汉一斤约合250克。按照近日的金价来算,一颗匈奴首级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0000元,相当于普通人一年的工资。相比于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更为夸张,总共斩首11万余级,几乎将汉朝国库掏空。 由此,汉武帝在短时间内便耗尽了文景时期所留下巨额财富,因此被迫任用桑弘羊,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肆掠夺民间财富,造成了“海内虚耗,人口减半”的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