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增城南香山漫步时 殊不知这里不仅有风景 还有故事 南香山脚下有一座 500年前的书院遗址 4月11日下午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带领媒体到南香山 探访这座500年前的 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据介绍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 在南香山的东南山麓勘探时发现了该遗址 并引起了广泛关注 2018年年底 莲花书院遗址被省有关部门评为 “2018年南粤古驿道文物重大发现” 经考古研究发现,莲花书院由明代大儒,同时也是广东增城人湛若水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创建。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明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该遗址是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 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 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 遗址正在准备进行保护和修缮 今天,小编带你 目睹明代书院的真容 书院选址布局颇有讲究 修建则耗费大量精力 永宁街的南香山,是增城西部地区的最高峰,莲花书院遗址就在海拔约200米的山腰处。想要到达遗址现场,需驶过几段尚未开发的盘山路。可想而知,当时修建书院的艰苦环境。 在现场可以看到,莲花书院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的五级平台上,呈中轴对称结构。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 书院的建筑布局清晰,颇有讲究,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合理性。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讲堂、后堂;大门之后,讲堂之前,有馆舍列于两侧。 这就是古代学子们读书和生活的空间。在讲堂外面,几处大石头仍保存完整。不禁让人想象,古代学子们坐在石头上读书的场景,又或者读累了,坐在石头上远眺山脚休息放松。 据介绍,当时书院的建造条件非常艰苦,前后花了三年,所有材料都需从山脚运至山腰。而湛若水修建书院时,已年过七旬。 重要线索: 遗址发现“乙巳春泉翁书(書)”残碑 令人瞩目的是,在出土的遗物中,有一件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的残碑,红砂岩材质。有研究人员解读,碑刻中“泉翁”指的就是湛若水,“乙巳”为干支纪年。 通过查阅湛若水的生平,可确定该“乙巳”年即为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好与文献记载吻合,从而确认本次发掘的遗址就是湛若水创办的莲花书院无疑。 莲花书院遗址出土的“乙巳春泉翁书”残碑(资料照片) 现场: 考古发现还原古代学子读书路径 2018年3月至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莲花书院重建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勘探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总体揭露面积约1800平方米。 莲花书院遗址出土的牡丹纹瓦当(资料照片) 据统计,从分布在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的遗址中,考古清理房址4座、石墙43段、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及路面1处,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其中,除少部分为清代-民国时期的遗存外,其它的发现物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同时出土了包括牡丹纹瓦当、滴水、青花瓷碗、刻字残碑等文物标本80件(套)。 ![]() 莲花书院遗址出土的板瓦(资料照片) ![]() 青釉小杯 目前除了少部分位于四层平台的柱础(柱础是中国古建筑常用构件,用于房屋木柱下方用于承受柱子的压力,防止下沉),其它文物已运送至文物库房妥善保存。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馆员、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介绍,这些柱础的结构及雕刻都十分精美,将保留在原地,今后供公众参观。 ![]() 此外,距离遗址西北部25米处有“海阔天空”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石刻的雕刻痕迹稍显模糊,但字样仍清晰可辨。石刻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推测应与莲花书院的建筑布局有关。 古代学子也是跟着今天的盘山路上山吗?勘探发现,东南书院的门楼台阶往下,有一条向东南延伸的石砌路面,长约38米,推测这是曾经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 ![]() 发掘意义: 岭南地区保存最好明代书院遗址 考古人员指出 莲花书院遗址的发掘学术意义重要 1 发掘揭露出来的明代莲花书院遗址的形制布局与相关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其时代明确,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 2 莲花书院建筑选址考究、布局科学合理,其正堂、偏堂、讲堂、门楼等基址都保存完好,且与湛子洞、“海阔天空”石刻(“中主石”)、路面构成一个整体,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3 莲花书院是湛若水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 4 增城是湛若水的家乡,莲花书院是湛若水晚年在家乡创办的重要书院,也是其家乡乃至整个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为中国古代书院特别是明代书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 不久的将来 公众将有机会走进遗址 感受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感受时间流逝的魅力 来源:南方+、宝览南粤、增城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此鸣谢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中国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