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 什么时候会感谢身边有医生? 前不久,一起突发事件把北京协和医院顶上了热搜。 3月25日,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正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 突然隔壁篮球场的一名中年男子一头栽在地上。 几位医生迅速放下球拍冲了过去,经过初步观察,判断为心跳骤停。 其中一名医生正在检测该男子的脉搏,判断病情 / 北京协和医院官方微博 迅速拨打120的同时,医生们为他进行心肺复苏,并用球馆里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进行除颤。 在经历了十余分钟的急救后,救护车赶到。送医院半小时后,该男子最终转危为安。 医生们正在为其进行心肺复苏 / 北京协和医院官方微博 据了解,这6名医生均是来自协和医院不同科室的骨干精英。 事件被报道后,网友们纷纷表示:能遇到这种“神仙阵容”,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也由此引发了担忧。 发病地恰好有医生,还有急救设施,这毕竟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 这则新闻背后,还有无数家庭正在上演“悲剧”。 中国慢病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患病人数,已经由1990年的4060万上升到了2016年的9380万。 其中,2016年的总体死亡人数为397.5万。 近四百万人因此丧命,接近一亿人中招。 心血管疾病,是比肿瘤更可怕的“人类头号杀手”。 1 全球每年1700万人因此丧命 近半数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疾病,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心脏与血管上的疾病。 心脏与血管,都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循环系统就像是人体的“高速公路网”,担负着运输营养物质与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的重任。 而心脏,就像一个泵,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是血液循环的起点和终点。 人体循环系统 /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就在刚才那条微博的评论区中,有一位网友,用自己家人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心脏疾病的来势汹汹,丝毫不给人犹豫的机会。 其实,只要留意,就会发现剧烈运动引发的心源性猝死,每年都在发生。 2004年4月,爱立信前总裁杨迈在运动时猝死,年仅54岁; 2011年7月,凤凰网前总编辑吴征在游泳时猝死,年仅39岁; 2015年10月,南京大学一名大三男生在1000米体测时,突然晕倒在地,浑身抽搐。 虽然现场有校医,也及时送了医,但依然没能挽回生命。 …… 心脏疾病的凶险,远不止于此。 人们常说的“心梗”就是其中之一。 心梗,在医学上被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 光看名字,就已经能让人感到一股凉意。 过年回家,和家里老人拉家常的时候,总能听到谁谁谁因为心梗去世了。 据WHO估计,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将近半数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上的血管——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当心肌坏死,心脏也就濒临罢工边缘了。 2005年7月,特型演员古月因心梗去世; 2007年6月,相声大师侯耀文因心梗去世; 2019年1月,王府井董事长刘毅因心梗发作,抢救无效去世。 …… 另外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疾病,也在侵蚀着心脏的健康。 心血管疾病,已经不足以用“凶残”一词形容了。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每天都在夺走无数人鲜活的生命。 它发病前不易察觉,发病时又非常迅猛,往往几分钟内就能终结一个人的生命。 但同时,人们又极易忽视它的存在,直到发病时才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 2 血管也有自己的年龄 影响着你的生老病死 那么,是不是只要心脏健康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未必。 心脏存在的目的,是要带动血液在全身血管内循环流动。 而血管,也爱出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谷涌泉,在纪录片《红色通道》中曾提到: 下肢动脉的疾病可以引起截肢,甚至死亡; 肾脏动脉如果出现严重狭窄,就会造成全身的高血压; 静脉疾病会影响血液回流,同样贻害无穷。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能逃脱心血管病的魔爪,有些人却会不幸中招呢? 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血管年龄”都大不相同。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科主任王宏宇介绍了“血管年龄”的概念:人会随着血管年龄的增长而衰老,血管年龄和人的年龄还并不完全匹配,如果血管年龄小于我们的年龄,那么身体就会充满活力。反之,则会潜伏着健康隐患。 王宏宇医生认为,血管年龄至关重要 / 《红色通道》 年轻的血管,是光滑有弹性的; 而衰老的血管,则是僵硬的,脆弱的,而且内部粗糙,坑洼不平。 一段不健康的血管,血管内壁坑洼不平 / 《红色通道》 如果一个人的血管年龄偏大,那么他的血管就更容易出现破损。 比如血管内皮受损,血液内携带有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进入破损处,就会产生粥样硬化斑块。 如果斑块脱落,就会随着血液流动,然后在狭窄处堵塞血管。 斑块的形成过程 /《红色通道》 一粒特别微小的斑块,就足以将血管彻底堵住。 这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梗塞。 所以,很多表面上的心脏疾病或脑部疾病,实际的问题则出在血管上。 3 想要逆天改命 就要健康生活 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血管年龄呢?
如果一个人有心血管病的家族病史,那么此人患病的几率也会更高。 而遗传基因无法更改,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拖延发病,并在问题出现后积极治疗。 文涛是一位中年程序员,他一直恪守健康的生活习惯。 他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羽毛球甚至能达到专业水平;饮食清淡,基本素食,少油少盐;不熬夜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不良生活习惯。 但他的身体却被检查出三处接近100%的堵塞。 后来,医生了解后才得知,在文涛的家族里,很多人都患有血管疾病。 家族遗传病史 /《红色通道》 也因此,文涛即使生活健康,依然会遭受血管病的侵袭。 看到这里,相信一部分人会感到绝望。 但这并非全貌。
除了遗传因素,生活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如果你有不良的遗传基因,但是恪守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就有可能像文涛一样,发病更晚、病情更轻微; 如果你并没有家族病史,但是生活方式极不健康,那么同样会增加患病风险。 吸烟、酗酒、高脂饮食、肥胖、熬夜,这些都是摧残血管的常见方式。 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以及导致血管弹性降低。 最后,血栓就会找上门来。 王宏宇医生曾携科研团队,对僧人血管健康状况做过调查。 他们久居深山,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饮食基本是纯素食,而且杂念更少,心态平和,情绪波动较小。 在对僧人进行动脉功能和血液生化检测后,结果令人惊叹:他们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较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的比例明显减少。 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生活习惯对心血管病的确具有重要的影响。
除此外,情绪同样有影响。 愉悦的心情可以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而一氧化氮则对维持血管弹性有益。 相反,如果你长期处于生气、急躁的情绪中,那么交感神经张力就会增高,进而导致神经内分泌异常,血管收缩,血管僵硬度增加。 继而诱发血栓等各种疾病。 《红色通道》里,医生谷涌泉在对贵州苗寨居民血管状况的一次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60多岁的大叔,血管内壁已经坑洼不平,满是斑块,情况非常危急。但他却一直健健康康的,从未发病。 后来经过医生们的分析,这位大叔虽然血管内壁有很多斑块,可他长久以来心情稳定,未有过较大的情绪波动。 所以斑块并不会从血管壁上脱落,所以也就不会诱发血栓,堵塞血管了。 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讲,爱笑的人运气真不会太差。 最后,让我们再来画一波重点: 首先,了解家族成员的健康状况,明确自己患病的几率与风险; 其次,定期体检,做到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心里有数; 最后,保持良好的心情和生活习惯,规律、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血管的健康。 希望每一个读过文章的你,都能身体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