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对现在快节奏生活的人来说,意味着春节后第一个可以放松休息的小假期,在这个小长假中,家近的会选择回家祭祖扫墓,而出门在外的游子,不想感受高速上的拥堵,就只能窝在家里玩玩手机。但是,在古代,春天里的这个节日,却显得尤为重要,是千万不可以辜负的节令,而我们从古代留下的许多文物中,也都看到了古人对清明时节的重视与珍惜。 01 汉 铜鼓形贮贝器 贮贝器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存钱罐,是早期以贝类为交易货币时使用的存储容器。这件贮贝器来自云南晋宁石寨山,是中国的青铜时代古滇国的作品,上面刻画有上仓图、祈年、播种等内容。 其实,在远古时候虽没有确定的清明节,但已经有了祭祀农耕的迎春习俗,西周时,迎春郊游活动已是礼制中的一部分。据《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春秋时期,清明节还未成型,关于春季的重要的时令节日是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这一天人们要结伴来到水边沐浴,称为“祓(fú)禊(xì)”,意为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到了秦汉时期,除了沿袭前代的迎春习俗,上至皇帝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皆要出门踏春,皇帝最先做表率,要劝农“春行”,并祭祀土地,祈求风调雨顺。这件贮贝器上的纹饰,就为我们再现了一系列播种、祈年、祭祀的场景。而且这类春耕播种的,描绘农桑的图景大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文物上。 汉 画像砖 播种图 四川新都出土 汉 画像砖 播种图 四川德阳出土 02 魏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晋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卷(传唐褚遂良摹本)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叫上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小伙伴,来到会稽山阴的小河畔,进行上巳节的传统活动“曲水流觞”,事后王羲之将大家在踏青时的灵感之作汇成一集并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诞生。谁都不会想到这一次春日踏青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场回味千年的艺术盛事。 03 隋唐 展子虔《游春图》 隋 展子虔游春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展子虔的《游春图》近年来受到不少争议,但它图中展现的春游景象,还是十分符合隋唐时期的“踏青”传统。《开元天宝遗事》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各乘车跨马,供帐子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也记载云:“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大家到了开春时节,纷纷走入自然怀抱,踏青活动成为一时胜景。 04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在宋代,上巳节传统衰微,清明节逐渐定型。《清明上河图》描绘就是在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的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从市郊春色,一直到汴河两岸人来人往,全面展现了北宋时期,春暖花开时节,人们涌入街头,开始繁忙的劳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05 元 春水玉 元 春水玉饰 上海博物馆藏 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统治下的时期,对于农耕文明的汉族来说,清明时节意味着农耕播种,那么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个时令节日,更多的表现在出行狩猎上面,在辽金元文化中有“春水秋山”一一词,最开始形容的就是辽代皇帝春季渔猎之水和秋季狩猎之山。虽然“春水”与清明的概念并不一样,但春季万物生发之时举行游猎活动,意义与汉家天子的“行春”一样,皆有浓重的政治意味。而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大量以“春水秋山”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春水”玉就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以池塘为景,著名的有海清拿天鹤。 金 春水玉饰 上海博物馆藏 每个时代,对于迎接春天的活动上都有各自的习俗特点,清明节也是经历了不同文化逐渐固定下来的时令节日。但无论各时各地风俗怎样,其中一条还是不变的,那就是鼓励人们外出踏青,走入自然的怀抱。希望大家也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春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