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随着电影《平凡之路》的上映,以及同名歌曲的传唱,朴树重新走到人们视野当中。 曾经在最辉煌的时刻,朴树突然消失在歌迷的视野当中,各种猜测都有。有说“抑郁症”“情感问题”“家庭原因“,还有媒体说这是因为他“江郎才尽”。 但实际上,这首歌就是在唱朴树的歌坛生涯,在他事业最巅峰的时期,朴树是荣誉众多。他的突然归隐就像歌词中唱到的一样,毁灭一切,一切都转眼飘散如烟。 我们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有堕落有挣扎,没有方向。 但他像野草一样,从没有放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或许他并不是离开沉寂,可能是去寻找、发现一些更平凡的东西,这也是朴树多年来一直的追求。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每每听到这首歌都会泪流满面,歌词里的那种状态不就是平凡生活中苦苦挣扎的你我么? 那些曾经的失落、绝望、挣扎和渴望全都被朴树唱进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朴树的词曲总把我们经历过的疼痛和挣扎的伤疤全然揭开,让我们去面对,然后,获得新的成长。 清白之年 ▼ 《清白之年》是由朴树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 该曲收录于朴树在2017年发行的专辑《猎户星座》当中,从中看到了朴树“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人生态度。 这首歌曲励志感人,令人向往。 而朴树在整张唱片录制过程中是极度痛苦,因为这首歌原本是委托高晓松老师为其作词的。 这让高晓松老师感到非常诧异,他认为朴树最强的就是他的歌词,而且朴树在自己的专辑里从来没有过让别人作词过。 后来高晓松老师想来想去写了一稿,两个人都觉得不好,就没有采用。 直到专辑出来后,高晓松老师听到这首《清白之年》,感慨道: 写的真好,比我写的好。 ‘此生多勉强,此生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这个我写不出来,这个就是朴树。朴树的词就像可遇不可求的精灵,只在他自己最燃的时候才写的出来。 所以他才花这么多年做一张专辑,因为燃烧这个事情不是随时随地就能发生,需要积累很久才能燃烧一把。 ▼ 因为我们都会有欢愉之后的落寞,都会有站在集体之外的彷徨,所以我们也会有“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的追忆; 因为我们总会遇见些不想遇见的人,离开些不想离开的人,所以我们也会有“他们都还好吗,他们在哪里啊”的守望。 《那些花儿》里清晰的流水声音让我想起时光的荏苒,一起长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离的隔断真的让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来”。 青春不再,光阴不再,麻木铺天盖地,血液涌入心脏骨髓。 大多数人习惯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树不,于是他用带着哭声的歌问道:“她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 朴树说他梦到一个孩子在路边的花园哭泣,因为他心爱的气球丢掉了。 ▼ 印度文学大师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中有一句话。 “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郑振铎将之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而这其中的“生如夏花”一句,因其深刻的哲理概括与诗意性的文字表述,一直以来也为很多人所乐道。 生如夏花,是灿烂绽放的夏花,比春花更耀眼繁荣,然而也正因为太过辉煌灿烂,因此衰败后就会显得更加暗淡凄美。生命也如同夏天的花朵一样,虽然灿烂,但终究短暂匆忙,极度辉煌后的极度的衰败,绝望般的唯美震人心脾。 ▼ 《且听风吟》演绎出对过去的迷惘,但又透着一种对过去的释然。 整首歌有一种淡定与从容感,用音符诉说出对一个人的怀念,但是那个人现在已经改变。 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是夜深的时候还是会心痛。 这是一首怀念过去的歌,但是又想忘记那段回忆,只有待风将它埋葬。 朴树说,所有你曾经嘲笑过的,你变成他们了。“我们都遍体鳞伤,也慢慢坏了心肠。” 似乎,我们只能在仅存的几个朴树一样的歌者里寻找那份赤子情怀,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在歌手中,朴树是非常另类的存在。 他可以几年不出专辑,就是那样宅在家里,享受自己的孤独。他可以在演出忘词之后腼腆地一笑,却让全场观众疯狂。 他可以用最清纯的方式勾勒出最动人的音乐。很少有人会像朴树一样,在功成名就之后却依然执着于自己的简单生活。 他似乎是没有经过大起大落,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悟透了很多人一生都放不下的东西。 朴树的音乐像一片森林,幽暗、雅致、葱笼,焕发着纯真原始的生命力。他就像一棵树,潇洒地站在平原上,孤独地经历着风霜雨雪、炽日与阴霾。 他敏感脆弱又坚定顽强,他目光清澈,情怀真挚动人,歌唱着这个美丽又充满遗憾的世界… 来源:疗愈音乐(liaoyuyinyu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