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大戏台》开播15年 这档节目为何如此长寿?

 巴山夜雨时00 2019-04-14

传媒内参导读:15年坚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情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来源:传媒内参节目研究组(转载请标明出处)

综艺节目很少有“长寿”一说,就连《康熙来了》如此火爆的节目开播11年后也无以为继,最近不得不宣布停播,但作为植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综艺类戏曲栏目《走进大戏台》却已经开播长达15年之久,且因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创新精神,铁杆粉丝人数不断攀升,这对一档戏曲节目来讲着实不易。

如今综艺真人秀市场并不缺少节目,但缺少的是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好节目,这也正是广电总局“限真令”的要求。

《走进大戏台》并没有大咖明星来撑台,也并非当前颇受追捧的主流真人秀节目类型,但节目却凭借唤醒民族精神的远大意义播出了15年,并在这个周末综艺混战的黄金档、无明星不欢的浮躁电视时代收获不俗收视成为常青树实属不易。

与市场上这些为追求短平快的眼前利益而疯狂拼明星、秀下限的节目相比,《走进大戏台》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起收视,节目更加看重的是观众在这档节目中能够吸收多少营养,看过节目以后能从中获得哪些东西,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左)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右)

前不久,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节目创新研讨会在京召开,广电总局出面为一档地方卫视栏目召开高规格的研讨,实属罕见。这档主打“戏曲新榜样,传统正青春”的戏曲节目为何如此长寿?它对新时期电视文艺创作又有哪些启示?面对综艺真人秀节目的不断推陈出新,山西卫视又将在2016年对这档节目有何全新规划?

不以收视为唯一评判标准

用弘扬传统文化洗涤浮躁电视时代

当前的电视市场进入了一个怪圈,收视率的高低似乎成了评判一档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但这样一来节目为了迎合市场完全没有了底线,利用明星秀下限制造话题点击而提升收视并受到广告客户的青睐,看似成为了现象级但实际上是在扰乱整个电视市场。

与那些一味追求收益迎合市场的节目相比,《走进大戏台》不以收视为唯一评判标准,用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洗涤浮躁电视时代,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走进大戏台》不是一档简单的综艺节目,它15年的坚守是真真正正在传递中华文化基因,它15年不断的创新是自觉自信地在传播中华美学精神,不是靠格调不高的娱乐感,而是靠戏曲艺术的崇高感和魅力制胜,这都是当今电视人万万不能丢掉的始终应该坚守的传承民族文化应有的一种情怀。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如是说。

但光有情怀就够了吗?当然不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不懂戏曲,不爱戏曲,甚至提起来就觉得枯燥无聊?年轻人更是偏爱视觉效果冲击强烈的好莱坞大片?

从根本上来讲,一种兴趣的培养要从孩提时抓起,70后、80后、90后从小就不接触戏曲,没有学习的空间谈何兴趣?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如果能在小学或者初中的相关音乐课程中加入系统学习,戏曲文化也不至于如此与大众脱节。

归根结底,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戏曲这种传统艺术的传承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正如六小龄童老师在研讨会上所建议的:“小学课本里可以设置一章戏曲艺术课。从山西的土戏开始,讲述360多个剧种它的特点在哪,代表人物是谁,一一讲明。大师也都是从娃娃成长起来的,如果一个剧种没有大师,是传承不下去的。”

《走进大戏台》对青年戏曲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视。2016年第三、四季,《走进大戏台》要做全国青年演员擂台赛,把总决赛做成2017年的全国戏曲晚会,扩大青年戏曲演员的影响。如果能够多一些像《走进大戏台》这样的良心节目,传统文化的培养从娃娃抓起,中华艺术瑰宝不愁无以为继。

百姓情怀、文化品格、山西底蕴、创新精神

山西卫视15年不忘初心

与诸多一线卫视相比,山西卫视的排名并不算靠前,但却把握住了自己的定位做出了影响。首先,山西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代戏曲的四大家中,有三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都在山西,而山西卫视将自己定位为“民族范·中国风”也就很好地利用了自身的优势。

山西的戏台不计其数,先不论明清,光是元代留下来的戏台就不计其数。几乎村村都有戏台,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山西卫视办节目有四句话:百姓情怀、文化品格、山西底蕴、创新精神,《走进大戏台》这档节目正是将人文性、艺术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很好的结合,这档节目能够坚持15年也足以见得山西卫视坚守自己不忘初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当今时代快速发展,观众对文艺创作的期盼要求也越来越高。《走进大戏台》这样一个传统的栏目,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而且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真正地走进人心、引领社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让一档节目发挥如此大的社会作用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肯定是个开头难,后续更难的庞大工程。只有坚守情怀方才有成功的可能。

长寿节目靠创新续命

不学“综艺短命鬼”做市场奴隶

当今综艺真人秀市场的节目大多超不过五年,从当年的“超女”到如今已让观众渐生审美疲劳的音乐、亲子真人秀,很少有节目能够撑得过五季,而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到了2016年3月即满16岁,为何一档以戏曲为主题的节目能够如此长寿?

第一,符合大环境要求,坚持原创,不靠拿来主义。

《走进大戏台》在15年的节目播出轨迹中,不断创新,不跟风,一直沿着自己的步调稳步前进。尤其是自2015年白燕升加盟后,更加坚持原创,改革力度大刀阔斧。

与《走进大戏台》相比,中国的大多数综艺真人秀就有点“短命”了。这些节目的共同点就是高开低走,最后淹没在奔涌而来的新节目大潮中。究其根本原因,难免不是因为创新能力不足、非原创拿来主义、盲目做市场奴隶有关。

第二,不依赖市场随波逐流,不跟风。

中国的综艺节目向来有“随波逐流”和“跟风”传统,2015年新开播的三十多档综艺节目,能找到国外原版的十之八九。

国外一档节目火了,国内节目制作人火速跟风,认定国外观众爱看的自然国内观众也爱看,追着观众的口味儿跑,依赖市场随波逐流。造成同质化竞争激烈、缺乏原创创新精神,白白浪费了节目资源,让观众审美疲劳。

如此往复,不短命才怪。而《走进大戏台》坚守“戏曲靠欣赏性和艺术性去吸引更多观众”的原则,远远抛弃靠娱乐性传播,坚持艺术性、专业性本源。

第三,不断创新。

《走进大戏台》2016年将迎来全面改版,目标是实现中国第一电视戏曲平台、影响力辐射全国。

从2015年11月开始,《走进大戏台》从太原移师北京录制,接下来录2015年度的年度总决赛,在2016年第一季还要推出名家访谈。

山西的戏曲环境虽好,但北京毕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走进大戏台》作为将戏曲艺术与电视文化结合的一档节目,要想在戏曲青年专业演员和观众中开拓出新的一片天,班师北京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

不仅如此,2016年第二季,《走进大戏台》特别策划王中王擂台赛,邀请业内领军人物、戏曲大家进行10几个任务比拼,通过比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大家对于戏曲这个行业进行关注,了解这些领军人物的得失辛酸坚守,为戏曲注入更多的正能量,激发更多人对戏曲的关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