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冠”与梳

 zqbxi 2019-04-14

 “满冠”是明代䯼髻(䯼音dí,不是鬏)头面中非常重要的一件首饰,戴在䯼髻的背面,造型类似笔架,上下缘皆呈波浪状,顶部正中高耸,有尖拱突起,两边逐渐降低。为了适应䯼髻的外形,整体向后呈一定弧度的弯曲,背部有长簪脚,用以插入髻中。《三才图会》这样解释“满冠”的得名:“若满冠,不过以首饰副满于冠上,故有是名耳。”女子冠髻的背面不能没有饰物,但又不能像正面那样复杂繁琐,满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全套䯼髻头面里,满冠通常是最大的一件,插上去之后使冠髻背面看起来饱满稳重,同时还省去了插戴多件首饰的麻烦。明代满冠造型别致,所用装饰题材非常丰富。

明 双凤穿花金满冠
明 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满冠
明 金累丝嵌珠宝鸾凤双龙纹满冠
明 金镶宝三大士满冠

满冠虽然漂亮,但它出现于何时、最早的功能是什么,文献里尚未发现详细的记载。明人吴珫《三才广志(记)》有一条“满冠笄”:“满冠笄以代梳者,后世以金银为之,或以珠玉。”在“满冠笄”的前面则是介绍“栉(即梳)”,只不过提到的是早期栉(梳)的不同材质与功能,而作为首饰的梳篦是如何发展的并没有涉及。吴珫说满冠的出现是为了取代梳,这个梳应是指唐宋之后用来固定发髻或作为装饰的梳子,他可能认为最早的满冠应和梳篦一样使用牙、木等材质,后来才逐渐以金银珠玉来制作。需要注意的是,“满冠笄以代梳者”是指满冠代替了梳的部分功能(定髻、装饰),而不是说满冠从梳子演变来的,类似的例子如《北户录》:“鹤子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靥,形如飞鹤状。”吴珫很明确地将满冠归为笄(簪)类,从名称上就把它与栉梳区分开来。

明 吴珫《三才广志(记)》内页

吴珫没有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或出处,但满冠属于笄(簪)类的判断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从考古发现中也能印证这一点。同䯼髻头面里的很多首饰一样,满冠也不是到明代才出现,1986年江阴城东街道山观地区南宋窖藏出土了一批金银首饰,其中有一件被定名为“花卉鎏金银簪面”,它的外形、纹饰均与明代标准样式的满冠无异(尺寸稍小)。研究者推测,山观窖藏可能是南宋末年被埋入地下的,一同出土的其他首饰也与这一时期的风格基本吻合,因此这件“花卉鎏金银簪面”应该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满冠式发簪(簪首)。出土或传世的元代玉器中也有几件是典型的满冠样式,以往被定为嵌饰或玉佩。可见最迟在南宋,满冠便已经定型,此时还没有成为头面中的主要配件,故而在宋元墓葬中发现的并不多。早期的“满冠”或许有另外的名称,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南宋 花卉鎏金银簪面及同时出土的其他首饰
元 花鸟纹玉饰(两件)

吴珫“满冠代梳”的想法很有可能来自宋元明时期妇女脑后的插梳。 梳子原本是梳理头发的工具,从诞生后不久就被人们当做首饰使用,这一做法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之后历代相沿,至唐、宋达到顶峰。由于梳齿要插在头发中,梳背便成了装饰的重点,唐代延续了先秦以来的半月形梳背,并将之发展到极致,所施装饰极为华丽精美。宋元的梳背则以虹桥形为主,主体装饰延伸到梳齿的两端。

良渚文化 玉背象牙梳
战国 云纹玉梳
西汉 双面雕木梳
唐 花卉纹鎏金银梳
唐 伎乐飞天纹金梳
《捣练图》局部
南宋 缠枝牡丹纹玉梳
元 花鸟纹金包背玳瑁梳

梳背的变化与发髻、发冠的改变有关,不同形态的梳背也会对插戴方式产生影响,如唐梳由于梳背与梳齿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插戴时既可以露出部分梳齿,也可以完全没入发中,丝毫不会影响梳背的装饰效果。而宋元梳为虹桥形梳背,若插入发中太多则梳背两端将被头发遮蔽,若梳齿入发太少又不够稳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梳子在梳齿部位加上一根长长的簪脚,如安徽南陵铁拐宋墓M1出土的两件银梳即是一例,这样做可以让梳子像簪钗一样牢牢地固定在发髻上。

现在部分少数民族女性仍在使用传统样式的梳子,有的在梳背两端缀有银链和银针,其作用与簪脚类似。

唐、宋梳插发示意图
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出土银梳
现代 侗族苗族女性的梳子

铁拐宋墓M1的年代据考古人员推测应在北宋哲宗元符(1098-1100年)至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之间,但从出土的南宋至元明时期的梳子来看,加缀簪脚的做法没有形成定式,可能是因为梳子的材质多种多样,不是所有材质的梳齿(如木梳)都适合加装簪脚。另外,宋元流行梳子前后平插的方式,导致装饰重心从梳背两面向顶部的梳脊转移,梳脊部分渐渐增宽,包镶式梳背成为主流。梳齿部分足够承担固定的功能,也就不再需要额外增添簪脚了,因此宋元的梳子没有朝着簪钗化方向发展。

元 连珠纹金包背木梳
元 双龙戏珠金梳背

将梳子插在脑后,既可作为装饰,又能拢束头发,并对头顶发髻起到一定的承托作用,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梳子是女性发髻后部不可缺少的饰件,历代写实或非写实题材的雕塑绘画中都能看到。

明代以䯼髻头面作为妇女的正式首服,但插梳之制并未消失,只是不再占据头饰中的重要位置。一些日常场合里,梳子也可以和䯼髻搭配,如《金瓶梅词话》第二回描写潘金莲:“头上戴着黑油油头发䯼髻,四面上贴着飞金。一迳里垫出香云一结,周围小簪儿齐插。六鬓斜插一朵并头花,排草梳儿后押。”便是在脑后䯼髻下插着一枚梳子。而满冠恰好是戴在䯼髻背面下方,也有将䯼髻与头顶发髻进行固定的功能,因此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与䯼髻头面相比,明代妇女髻后插梳的现象已较前代大为减少,使得吴珫等文人认为,女性是用“满冠笄”取代了传统的梳子。

咸阳平陵十六国墓陶俑
《捣练图》局部
北宋《纺车图卷》局部
元《消夏图卷》局部
明 四季花卉金梳背
明 镶玉嵌宝金背木梳
明 王洛家族墓出土的䯼髻(背面)与金满冠

铁拐宋墓M1加有簪脚的银梳乍看上去和明代有长簪脚的满冠颇为相似,但它们之间并无直接关联。首先,二者所突出的装饰位置不同,两件银梳均为平插入发,明代以及宋、元的满冠皆是立式插戴,展示正面图案;其次,历代梳篦都是圆弧形梳背,梳齿底部则为平直排列,满冠式发簪的外观大都呈山峰或火焰形,上下缘轮廓均看不出梳齿或梳背的演变痕迹。要从梳篦变成形制完全不同的满冠,必须是某一细节的改变得到普遍接受并被后世继承,在广泛流行的基础上经历长时间的演化,出现更多的细节改变直至最终脱离原本的样貌(在此期间还会诞生各种过渡形态),很显然,从梳篦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没有出现过如此重大的变化,北宋后期至元初这段时间也难以实现这样的“进化”过程。

由山观窖藏的“花卉鎏金银簪面”可知,满冠式发簪的出现应早于南宋末年,之后便和传统插梳并行发展,直至明代后期因冠髻的改变而逐渐从女性的头上消失。

明 金嵌宝双凤穿花满冠
明 金嵌宝梵文满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