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晋芳 衣食足而思健康,心悠闲而思远方。农历二月初,约伴登常山。 常山,在山东诸城市南10公里处,原名卧虎山,因古时山上有神祠,人们每遇干旱,常往祈雨,“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 经过安检口,我们沿着水泥路上山。走不多远,路东有个水湾,有大片的白杨树,树皮已泛出青晕,透露出春的气息。树下的枯草烂叶里,已冒出青草和野菜的嫩芽。望去,衬着远方的青翠和碧蓝的天空,像巨幅素描画。有几棵杨树醉酒似的东倒西歪,有一棵竟连根拔起。“败笔。”朋友说。我说:“也可以成为一景。在枯树上挂一警示牌——'莫学此树’,既警告周围的树,必须好好生长,莫步后尘,也给世人警醒。”朋友望着我。我解释:“这些倒伏的树,近水,根没扎深,怎么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或者就在牌子上写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目了然,那树也算死得其所了。”朋友笑着竖了竖拇指。 山回路转,在一处宽阔的地方,立着一块古色古香的木质宣传栏,近前一看,书着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留别雩泉》,图文兼美。在这里读着熟稔在心的文字,口齿生香,倍感亲切。心中一动,这才是我心中常山应该有的样子——文化味。对,文化味,这才是常山的味道。有了这种味道,常山便如一个饱读诗书的女子一样,优雅起来。山以人名,以文名,当然,常山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苏轼。 山路在此处分岔:左上水泥路,右上石阶路。我们选择攀阶而上。石阶淡青洁净。西面坡缓,记得山坡上生长山菜。此时,春风料峭,山菜还缩在梦中。东边较平坦的山头上那棵孤松,还是让我驻足观看了许久。登山的人通常叫它“迎客松”,树身前探,树枝斜伸向前,活脱脱一个“请”的姿势。在认同人们叫法的同时,我还会想到“望夫松”“守望者”“孤独者”之类的词语。 记得东边山坳里有株梨树,开花时节,满树雪白。这个时节,没有花叶的树木,望去几乎千篇一律,无从辨识。但我知道,它一定在那里,雪白的梨花在心头摇曳。 虽有石阶和山石可坐,路边的木质长凳还是令人心生温暖。 走走停停,爬到山顶时早已气喘吁吁。坐在广丽亭内,清风浩荡,松涛阵阵,颇有凉意。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举目四望,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沥青环山路四通八达,水泥盘山路飘如白练,车辆行人,秩序井然。白墙红瓦的小村庄如散落的棋子,新起的高楼造型别致,尤其是山北兴建中的“金查理小镇”充满了异国风情。碧绿的麦田,黄色的土地,覆着白膜的菜畦,阡陌交通。还有一方方池塘,一座座果园,一片片苗圃……东望振华塔巍然屹立,碧霞宫在松柏掩映中犹抱琵琶半遮面,青墩水库迷迷蒙蒙。西望马耳山双尖清晰可辨,群峰绵延。北望城中鳞次栉比的高楼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中。北面依山而建的常山文化博物苑,朱墙金瓦,殿宇层层,气势宏伟,美丽壮观。院内气象万千,即使走马观花,游览完也要两个小时。迄今为止,文博苑算得上诸城大地上较为耀眼的建筑了。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苏东坡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等视力再好,也只能望尘莫及。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来知密州,其间常偕二三知音,于广丽亭把酒临风,高谈纵论,狂饮耳热之际,突发奇想:“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当料峭春风吹酒醒之后,最终还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东行至三清观,从开着的门里看见石阶旁修竹摇风,顿觉神清气爽。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在山东边雩泉亭西“仙人椅”处有一片竹林,去年看时就已颇成气候。早春二月,万木灰瑟,青青翠竹,给常山增添了别样的诗情。院墙外苍松亭亭,翠柏离离,密不透风,煞是壮观。唐代杜荀鹤曾借松柏抒怀才不遇之情:“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下,风清气正,只要你有一拳半脚,就有用武之地。 过览远亭,沿山中间的水泥路向西斜下。文博院墙壁上的《苏轼密州行迹图》拖慢了我们的脚步。常山祈雨、密州出猎、游马耳山、兴修水利……每一幅巨画都让我们叹为观止。 山上植被茂密,种类繁多。榆树上鼓满了密密麻麻绛红色的花苞,火炬树怀旧似的挑着暗红的穗子,刺槐上还晃荡着灰黄色的豆荚,手腕粗的酸枣树,没有落尽叶子的荆条,满树红豆豆的相思树,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高大的树,不可胜数。“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儿是鸟的天堂,一路上鸟鸣如清澈的流水。 常山满肚子故事:吕洞宾为赴蟠桃会蹬石升天,苏东坡酒酣光顾仙人炕,宋太祖虔诚拜谒关公石,父子因佛道不同各自执诵化为石人,施耐庵涧底遭袭勇斗巨蟒……引人入胜,且有碑刻为证。 站在停车场,回望常山,不禁由衷慨叹:常山,诸城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名不虚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