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7-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二战德国航空枪炮的研制发展
2019-04-14 | 阅:  转:  |  分享 
  
7-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二战德国航空的研制发展

在军事武器装备的发展当中讲究的是战略牵引需求,需求牵引发展。也就是说武器装备的发展要有前瞻性,要和自己的现实情况相契合,不能被局势所左右,最终落入左支右绌疲于应付的地步。而二战德国就是屡屡犯下这样的错误,就比如这里谈的航空武器。



二战德国的航空机枪

二战时期德国的航空机枪主要有三种口径:7.92毫米、13毫米和15毫米。

7.92毫米口径的航空机枪大致上有三种:MG-15、MG-17、MG-81至于具体性能方面除了可靠性还可以,其他方面性能都说不上出色,加上二战爆发后,战斗机、轰炸机块头越来越大,防御越来越好,使用7.9257毫米弹药的航空机枪简直就是给人挠痒痒,所以我们还是略过这些没用的东西吧。

MG13113mm航空机枪

13毫米的MG-131航空机枪说实在的本身设计出发点就是个错误。它是准备用来替换7.92毫米航空机枪的。而使用7.92毫米MG-15/17系列航空机枪最有名的就是ME-109战斗机了。

早期的ME-109战斗机在机头的引擎罩上和机翼内侧各配置了两挺7.92毫米机枪。在前面的文章《对二战德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成败的分析》里面就分析过了,ME109战斗机是一架紧凑轻巧的战斗机,其内部空间是非常局促的。

而发展13毫米的MG-131航空机枪的时候目标定位在能够不需要大的改动就可以替换ME-109上的7.92毫米机枪,这就严格限制了MG-131的尺寸大小。托德国佬精湛工业科技的福,这个目标居然完美的达成了,但是不能不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采用了1364毫米这种缩水版的弹药,与同期美国佬使用12.799毫米弹药和苏联使用12.7108毫米弹药的大口径机枪相比,威力小了一半。而二战中德国空军东线面对重装甲的伊尔-2,西线面对同样的P-47和B-17轰炸机,不要说缩水版的1364毫米弹药,就是美苏两国全威力版本的12.7毫米弹药都嫌不足,因此MG-131基本上一面世就落后。

其实MG-131本身的技术水准是相当高的。与当时同样使用缩水版12.781sr弹药的意大利Breda-Safat和日本的Ho-103比较一下各项指标那就相当出色了。

由下表可以看出,MG-131最短、最轻,射击速度最高,尤其是使用了射击协调器后的射击速度更是达到了其他两种航空机枪的两倍左右,弹丸重量大致相当,初速差距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在二战时期衡量航空武器的指标是投射弹丸的质量,如果用这个指标来衡量,MG-131的性能是高于其他两种缩水版的大口径机枪的。

如果再考虑到,意大利的12.781sr的引信可靠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经常有引信不发火导致击中目标却不爆炸的情况。而引进意大利布雷达12.7毫米枪弹的小日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小日本要到1943年研制出比较可靠的高爆弹。而MG-131搭配的高爆燃烧弹不仅可靠性很高,装药量也几乎达到了意大利12.7毫米的两倍。MG-131实际战斗力会远远超过意大利和日本的12.7毫米航空机枪。但是非常可惜,面对皮糙肉厚的P-47战斗机、B-17、B-24轰炸机以及伊尔-2攻击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1940年德国人又研制出了MG-15115毫米航空机枪。这不仅是二战德国最优秀的大口径机枪,甚至还是整个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大口径机枪。其性能不仅彻底压倒二战时期美国和苏联的12.7毫米大口径机枪,甚至连战后苏联使用14.5114毫米弹药的大口径机枪都不能超过它。





全重:38.1kg全长:1916mm枪管长:1254mm弹药:15x96mm初速:850m/s(72gAP-T),1030m/s(52gAP(WC)),960m/s(57gHE-T或HEI-T,HE装药量2.8g)理论射速:740rpm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座式供弹方式:弹链

其配用的穿甲弹在300m距离上可以击穿厚18mm倾角60度的装甲钢板,这意味着就是T34坦克20毫米的顶部装甲都顶不住MG-151的穿甲弹攻击,1944年投入使用的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30毫米顶部装甲,仍然可以击穿。

这意味着皮糙肉厚的P-47、B-17/B-24、伊尔-2攻击机都顶不住的穿甲弹攻击。15x96mm子弹

20mm的MG151/20。

四十多公斤的机关炮抱起来小伙子劲真不小

这种航炮是由MG151/15更换炮管再调整而来,新的20mm炮弹是直接将15x96mm弹的弹壳扩口截短再安上一个的20x80mmRB弹头,保留了最大限度的零部件通用性,弹药生产线也能大量现有的设备。由于身管长度缩短了150mm,弹头又加重了不少,所以它的弹丸初速很自然的比MG151/15低了一些,705~805m/s(视弹种而定)。750rpm的射速,搭配射击协调器的MG151/20E电击发版则MG131一样表现优秀。最重要的是,MG151/20可靠性相当好,很少出现卡壳之类的。

因此MG-151/20机关炮整体性能来说除了可靠性其他的都算不上特别出色,真正让MG-151/20成为二战最强20毫米机关炮的是其配用的德国人首创的薄壁高爆弹(图中间)。这种高爆弹的弹体是用优质钢材伸加工而成。在保持足够弹体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壁厚,极大幅度的提高的量。靠着工艺,20mm的在95g的弹头里了18.4g的(占弹头重的19.4%),战争后期的MX-gescho?在把弹头加重到105g的同时更是把装药量进一步提高到了25g,占弹头重的比例达到了相当惊人的23.8%。20x110mm的130g高爆弹装药量仅11g(8.5%),而苏联20x99mmR的91g弹只有6.7g装药(7.4%)按照德国军方的统计,对B-17这种极为坚固的四发重轰,平均命中25发就可以击落,击落其它四发重轰需要18~20发,而单引擎战斗机挨4发

全重:42.7kg全长:1766mm枪管长:1104mm弹药:20x82mm初速:705~805m/s(视弹种而定)理论射速:750rpm自动方式:身管短后座式供弹方式:弹链



战后MGFF20mm航炮

于是MGFF系列从1941年起就迅速被MG-151系列淘汰,对于这种落后的东西我就不贴它的参数了。我们只要知道面对英美重型轰炸机动辄数百架、上千架突袭的严峻形势,德国佬深感强大的MG-151/20毫米机关炮威力都不够用。

虽然对于庞大的B-17空中堡垒,MG-151/20大约击中25发薄壁高爆弹就可以击落它,但是B-17空中堡垒的自卫火力非常强大,编组成箱型编队的空中堡垒那密集的立体火力网尤其可怕,德国战斗机难以在一次突击当中就命中目标25发20毫米炮弹,德国人迫切需要能够一次打击就能够摧毁空中堡垒的威力更加强大的机关炮。

于是德国人自然把主意打到了莱茵金属公司战前就开发研制的威力强大的MK-10130毫米机关炮头上。

MK-101虽然强大,但是重量高达179公斤,后坐力也很大,射击速度只有240发,使得它不适合配置在德国空军的主力单发战斗机ME-109和FW-190上作为空战武器使用。

莱茵金属公司受命对其进行改进,他们在MK101的基础上展开研制工作,并在1942年晚期完成了新航炮的设计,新的航炮被命名为MK103。

MK103空炮重量比MK101轻了20%,射速根据弹种不同在380(HE/M)-420(AP)发/分之间。由于MK103采用了轻量化设计,造成MK103的结构强度没有MK101高,这导致了MK103在使用高爆弹药时降低发射药量以减轻冲击,这也降低了火炮初速与射速。不过使用穿甲弹仍采用全装药以获得高初速,满足反坦克任务需要。使用30184B毫米的M-Geschoss弹初速为840m/s,而使用L-spur曳光穿甲弹初速可达960m/s,100m距离内可击穿80mm装甲。

左边第一个就是MK-108的炮弹,第二个就是MK-101/103的炮弹



MK103结构图1942面对盟军轰炸机的帝国航空部。ME-262战斗机的机头

MK108的3090RB炮弹,rb表示底部缩緣

缺点是初速太低,弹丸飞行时间长,弹道也非常弯曲,所以对高机动性的战斗机命中率很差,就是面对笨重的轰炸机也得接近到足够近的距离开火才能够保证命中率。面对每架有上十挺12.7毫米自卫机关枪的空中堡垒B-17所组成的大编队,这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B-17轰炸机箱型编队三视图,不管从哪个方向进入,都会遇到多个方向的自卫火力打击

像MG-151/20一样,其本身性能并不是特别出色,但是凭借着德国佬独树一帜的薄壁高爆弹,MG-151/20成为了二战中最强的20毫米机关炮一样,MG-108也配置了薄壁高爆弹,凭借着更大的弹丸,以及德国佬精湛的制造工艺,装药量高达85g!于是带来了惊人的破坏力——仅需4发就能击落一架B-17,单发命中即可摧毁单引擎战斗机。结合这种机炮高达650rpm的射速,使得装备它的战机成为可怕的重轰杀手。

那么上面说B-17轰炸机箱型编队自卫火力非常可怕,那么这里又说装备了MK-108航炮的德国战斗机是可怕的空中杀手矛盾不?其实这一点不矛盾。

双方的火力对对方都是可怕的,就是因为本方都经不起对方的火力打击。于是德国战斗机拦截B-17轰炸机编队的行为就变成了德国飞行员和B-17轰炸机上机枪手的对决,就变成了双方的拼消耗。

训练一个战斗机飞行员要多少时间?按照那个时候的德国标准,150个飞行小时都叫菜鸟。训练一个机枪手要多少时间?不要维护修理机枪,只需要学会瞄准射击,1小时够不够?不够那么10小时够不够?这样美国佬随便就可以轻易拉出成千上万的机枪手来,用机枪手交换战斗机飞行员,德国佬怎么也没有赢的希望。更何况在前面的文章《对二战德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成败的分析》里《对二战德国空军武器装备发展成败的分析》里



MK10830mm航炮

在制造上MK108有80%的零件都是冲压件,而活动部件数量则由于采用了称为AdvancedPrimerIgnitionBlowback(APIB)的独特自动原理而被减少到最低限度,极大幅度的简化了生产。因此,这种生产和维护都很简单,可靠性也非常不错的轻型大口径航炮被德国空军大量使用,由于其发射时独特的砰砰声和相当高的射速,而被盟军飞行员给予了“气锤”的外号。



MK108分解图

虽然30毫米的MK-103和MK-108都是威力非常强大的航炮,但是进入了43年下半年以后,面对东西铺天盖地的轰炸机群和东线漫山遍野的T-34坦克海,德国空军捉襟见肘、疲于应付,这个时候航空武器的发展就是乱了方寸,航炮口径是越来越大,固然有了一击必杀的威力,但是体积与重量、后坐力都是直线上升。

比如说BK550毫米机关炮,这门机关炮实际上就是三号坦克的KWK39型50毫米坦克炮改进而来,威力固然强大,装药量达到350g的1520g弹丸确实拥有了一击必杀的能力。但是自重高达半吨,后坐力足有七吨以上,一开炮飞机都要剧烈晃荡,导致瞄准很困难,实际命中率非常低。

搭载50毫米机关炮的Me262A-1a/U4大炮鸟

50毫米的航炮已经很不实用了,德国人还么有满足,甚至把75毫米的pak40型反坦克炮也给搬上了飞机,这就是德国的BK7.575毫米航炮,当然这回只能用来打坦克。结果遇到的问题比50毫米航炮更严重,后坐力更大,体积重量都更大携带炮弹更少,瞄准更加困难,载机机动性更加下降,生产力也就更差,也就更加不实用。

装在Hs129机腹下的BK7.5

那么二战德国的航空武器应该怎么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可以拿出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肯定会有人说:你这是后知后觉,事后诸葛亮谁不会?所以这里我就不说了。正好刀口谈兵的公众号现在正在连载九二军迷的军改系列文章,我也来谈一谈我们的军改,大家可以对照看看,看看谁的军改更加高明、有效、管用。



作者简介:自由职业者,独立撰稿人,潜心研究中外军事经济政治外交二十多年,对相关问题认识深刻独到。最近才开始整理以前的文档,将在360图书馆和微信公众号同步更新。360图书馆账号:“如去A如来”,微信公众号:“信念就是力量”,欢迎大家关注批评!



献花(0)
+1
(本文系如去A如来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