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心亭 沁心亭的来历:清初,清郑两军在古同安地界展开拉锯战,双方相持不下,郑成功心中闷闷不乐,登钟山歇脚此处,望周围诸峰,蓊郁花翠林木之上,石岩巍巍,顿悟石坚而存之理,不禁为之一振。终于在东孚洪塘村击败清将陈绵,粉碎了清兵的围剿。后来,人们在此处建一小亭,命名为“沁心亭”。 这应该是昔日的停车场吧,如今已经改成了菜地。 入口处的两棵松柏树。 寺院后山原来别有天地,原来这里就是隐圣洞。 隐妙慧光照法界,圣英教化度众生。 关于隐圣洞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观音菩萨化身为一老者与山神会弈洞中。山下有一穷书生进山砍柴,正好遇见洞中二老手谈,便把扁担插在洞外石缝里,然后默默在旁观棋。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书生出洞取扁担,扁担早已朽腐。书生只好草率拾些柴草回家。不料,到了村里却找不到家。一问,方知父母兄妹早已过世。原来仙界一日,人间已过百年。书生回头找洞里神仙,然仙人早已离去,只在洞内一石缝处留一把米。书生煮它吃了,下顿石缝里还漏出一把米。书生靠这把米等神仙,等到头发胡子都白了,还是等不到。最后感伤地流下最后一滴眼泪,终于也成了神仙,乘风离去。而那滴最后的泪水刚好滴在一只卧地吃草的老牛背上,于是老牛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至今还卧在石峰岩寺下的那条山路旁。 据说穷书生成仙之后,那洞里依然还漏出米来,让寺里的和尚享用。后来,有个和尚贪心,想让米多漏些,就把漏米的石缝挖大了些。但这一挖,石洞就不再漏米了。后来,无余、远泉二位高人就是借助这个石头洞修行的,他们圆寂后,人们就把这石洞称为“隐圣洞”。 后山的林木苍翠。 明心石。 后面蔡尖尾山。 月岫之景 一只犹如大蘑菇的巨石。 后山的登山路 甘泉井。 曲径通幽。 后山景致 龙潭之景 蔡尖尾山顶上的一块大石上刻着一个红色的佛字,是曰“青嶂大佛石刻”。 关于这个石刻的记载: 据志书记载,明代末年,有古德无余、远泉二公,始建梵宫于此,从此宝刹庄严与钟山 毓秀共彰扬。寺院依山建筑,地势呈三阶,错落有致。寺院方场下面是龙潭,上首为佛殿一栋。两侧为两厢憎房。佛殿地面高与憎房二楼平。周围草木葱翠。对面诸峰,山头奇石累累,颇为壮观。背后主峰,更是巨石嶙嶙,形状万千,向上凌云堆集,呈万石朝天之态,真是美不胜收。上有一巨石,如钟矗立于群石间,诱人遐想。据手古时候,每当风雨之际,这块石头就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连山下的行人也能听得见。故此山名为“钟山”。近些年来,由于村民拓山开石,许多奇石好景被炸。当地有识之士自觉出资,在那块巨石上刻了一个大“佛”字,使神石免遭破坏,至今还屹立于钟山之巅,成为古寺景观的一部分。 这块石头缝中蹦出一棵树来。 原来这里还是景观生态林示范区。 从原址转出来后,我们来到了新建的石峰岩寺前。 “石峰巍峨,芳名扬万世;履宏胜迹,后秀继先贤。”还是这句有含义。 觉得重建的石峰岩寺有点不伦不类。俨然一幢现代楼房嘛。 蔡尖尾峰风姿。 从山腰远眺厦门和海沧。 海沧工业区。 山间的田园风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