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唐时的帝王陵墓、贵胄坟宅前开始出现了石狮的踪迹,但当时只限于在陵墓坟宅前摆放,作为神道上的神兽,常与石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慑,使人产生敬畏的心理。这时的石狮子还没有进入民间百姓之中。
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一文中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凿成,亦如上放顿。”这是关于我国看门石狮出现时间的最早也是最详细确凿的记录。可以认定,至少在元代我国已出现看门石狮。
据程张先生《元代石狮趣谈》(见《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
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
唐代坊前的刻狮石块什么样子,我还没有找到资料,但青龙寺出土的卧兽石倒弥足珍贵,它印证了狮文化在发展中,狮子由镇墓到镇庙、镇宅拓展开来,功能由单一向多元,从庙堂向民间的过渡,这是历史的节点,值得关注!至于这节点有多宽,细节如何,尚需再究。

从青龙寺的卧兽石看,其位置应在下图的角石位置处,是平面放置并不顶柱,是建筑的附件又自身独立。

以下5块卧兽石雕刻水谁很高,形象逼真可爱。






附:小雁塔(荐福寺)的卧兽石,标明明代老狮少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