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监群体更容易出小人,只是因为人格扭曲吗?

 循迹晓讲 2020-10-21

宦官是中国政治史上一个特殊的角色,他们看似皇帝的家奴却无数次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

即使不了解历史,也会听过李莲英、魏忠贤、赵高这些名字。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时代被称为宦官政治时代,分别是东汉中后期、中晚唐以及明朝中后期。

其中东汉和明朝的宦官乱政的原因相似——行政流程中的漏洞。

东汉统一全国之后,全面恢复西汉的制度,在细节上却有所不同。

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东汉设立尚书台,皇帝正式有了协助自己处理政务的机构,尚书台类似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

虽然设置了尚书令这个官职,外朝的官员却常常加衔“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大将军录尚书事、太傅录尚书事等。

在设立尚书台的同时,也改变了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的职权,这三个职位都居于禁省。

皇帝虽设尚书台,人却不在尚书台,而是通过禁省与尚书台联系。

尚书台将文书筛选后送到禁省,禁省筛选之后,再交给皇帝,皇帝批阅之后交给这三个官职再下发到尚书台。

这个流程和明朝设置内阁和司礼监之后很像。

这样层层筛选,次要的文书就不需要皇帝亲自批阅,好处是提高皇帝的办事效率。

随着国家的发展,政务会越来越多。

全国的事务,皇帝不能一一处理过来,有这些人协助处理能提高效率,皇帝只需要处理重大的事务即可。

同时,这个制度也有巨大的隐患。

首先,皇帝不看所有的文书,禁省在筛选时就可以做文章,皇帝能看到什么、什么时候能看到就由禁中说了算。

其次,皇帝批阅的文书由禁省下发,禁省可以在下发时拖延时间,影响政策的施行。

再次,禁省可以欺瞒皇帝,他们可以修改皇帝处理后的文书甚至矫诏办事,顺帝时宦官张逵就曾矫诏抓捕梁商等人。

最后,这个制度实际上限制了皇帝与外界的联系,这让行动更自由的权臣和宦官更有机会掌握权力。

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这三个职位中,侍中一直由士人担任,中常侍和黄门侍郎则是士宦都可以担任。

黄门侍郎

侍中并不在禁省常驻,中常侍和黄门侍郎则一直在禁省,他们离皇帝更近。

东汉时起,宦官全部是阉人,这些人生理不全,心理也受到影响,很容易人格扭曲。简而言之,宦官比正常人更容易出小人。

古代信息获取不对等,皇帝容易受到蒙蔽,其实与皇帝最近又有权力的人不论是不是宦官,只要他们为了私利,就会欺骗皇帝。

漏洞明显的制度遇上别有用心的人,事态就能朝着坏的方向发展。

东汉会出现宦官乱政,原因有三:

第一,皇帝大多年幼,会对从小照顾自己的宦官产生信任和依赖。

第二,外戚专权是,皇帝夺权常常只能依靠宦官,宦官便能有立大功的机会。

第三,制度缺陷。

宦官乱政的现象并不应将锅单单甩给宦官,他们只是恰好出现在那个位置上罢了。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