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文保| 探访南召楚长城、石头村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4-14

南召县位于河南省西南,北靠伏牛山,南临宛襄平原,古有“北扼洛阳、南控荆襄咽喉”之称,隶属南阳市,是早期人类发源地之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与'北京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这是中原人类的共同祖先。


1978年9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杏花山上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这枚牙齿化石经世界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等人鉴定为早期人类的右下第二前臼齿。1978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队,对这一化石点进行了发掘,又发现了一批古脊椎动物化石,计有剑齿虎剑齿象肿骨鹿等20余种,根据伴生动物化石及地层等综合分析,认定这里发现的古人类与“北京猿人”所处的时代大体相当,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并正式把这种古人类定名为“南召猿人”。

       禹定九州,南召县属豫州之域。

       殷商,仍属豫州;为谢国封地,周,为申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曾一度归韩,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韩拨免,县境遂属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两汉、三国两晋皆为雉县。南北朝属雉阳郡,置向城。宋、元裁县,并入南阳县,设三辖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南召'名县,清顺治十六年(1613年)再废县,并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复置,南召县,县名至今未易。

冒着炎炎酷暑三四十度的高温,南阳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南阳晚报》社、南召县委宣传部、南召旅游局以及南召楚长城研究会联合走进南召县,探秘九里山韩信寨楚长城遗迹,揭秘神奇的石头村、南召猿人,走进玉兰花基地和楚王的行宫。

楚长城2000年被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约修建于公元前688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它西起湖北的竹山县东至河南的泌阳县,总长1600余里。南召九里山楚长城,是其中的一段。

 位于九里山的韩信寨地处南阳八百里伏牛山中心地带。该寨东,南,西三面环山,北边坡度较缓,山脚下就是云阳镇铁佛寺村庄。

它究竟有多少城寨?建筑形制又如何?究竟分几条线,走向如何?使用的干垒石有何奇效?在它的身上,存在着太多的历史记忆。

然而,火辣辣的太阳也没有阻挡住这帮人热情的脚步......

据悉,山寨已成楚长城的独特之处。像韩信寨这样的山寨,在楚长城中,就有700多座,仅仅在南召,就有238座。它们通过连接墙连接在一起,构成楚长城伟岸的轮廓。

“万城之城!”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注释南阳地区的山脉水系时,旁及楚长城,曾发出如此感慨!

来自《南阳晚报》的叶总编,和我们一起冒着酷暑、在漫山遍野绿叶子和毒虫毒蛇的恶劣环境中,一起爬楚长城。

提起长城,很多人都想到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可是那并不是我国最早的长城,仅仅是如今保存的最完整的长城而已。

很多人恐怕都不知道,我国最早的长城是分布在中原辽阔大地上的楚长城,但是遗憾的是,因为历史和岁月的侵袭,剩下的这些也仅仅是残余的部分。

 公元前五世纪末,春秋战国之际诸候并立各自称王,都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城墙,以抵御敌人侵犯。


根据历史记载,楚国于公元前七世纪时,在现今河南、湖北一带修筑城墙,这也就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长城。后来,齐、魏、秦、燕、赵等国也在自己的疆土上修筑高大的地墙。因为这种城墙很长,而且与一般城中的城墙有所不同,周围也不封闭,所以又被称为长城或长垣。

走在前边的是来自理工学院的张老师,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文物保护活动,觉得很有意义,虽然顶着火热的太阳,浑身出汗,爬山爬的两腿发软,可是楚长城的神秘和新鲜感让大家依旧是激情澎湃。

大枣哥,一个热情、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的志愿者、佛教居士,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力量,一直参与保护着南阳地区周边的古建筑遗迹。

 南阳境内楚长城遗址约有500多公里,主要分布在南召、云阳、淅川、邓州、镇平等县市境内,最早距今有2700年,以南召县云阳镇为代表的南阳楚长城,2000年就被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从而享有“长城之父”的美誉。  

上图:南召楚长城研究会会长孙乐为我们带路和讲述楚长城的故事

南阳市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吕超站在楚长城上边瞭望远方...作为南阳网副总编辑和资深媒体人的吕老师对眼前的楚长城景观发出感慨!

 在考古学家眼里,这样存世不多且保存完好的长城,反映出的不仅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建筑工艺水平,同时也向今天的人们展示出了朴素简约的艺术美。

大河客户端、中原(南阳)新媒体联盟的负责人刘海龙也热情的参与乐这次活动,我们期待并呼吁更多的媒体、自媒体关注文物保护并共同守望文化遗产。

韩信寨兀立在南召县云阳镇九里山的一个山头上,一两丈高的寨墙,在山顶盘旋一圈,围绕出一片空旷的天地,庙宇、菜园、连片的蜀葵热情的绽放,俨然世外桃源。其南侧地势稍下,又一道寨墙,将韩信寨打造成一座名副其实的瓮城,易守难攻。其城门就在南侧悬崖畔,连接着一条崎岖的小路,延展到其他山头。

 相对于雄伟壮丽的西方建筑,这段保存尚好的楚长城也反映出了中华民族坚韧的民族性格和朴素的力量之美。

 韩信寨寨内面积为115亩,由深层黄土组成。寨外山顶跑马岭面积250亩,风洞顶面积150亩,寨墙总周长约10公里。山前有四大将军山,山后有神仙洞,肚膜脐石约有一间房子之大,山半腰东西风洞相通,山顶的青泉,松林,柏林四季长青;寨内有上池塘、下池塘,东北角有点烟火传递信号的烽燧台,寨中央有船仓洞(因洞口酷似船仓而得名),冬季洞口白气冲天几丈 高,洞中则可容得下千军万马。

 韩信寨集天险、名胜、传说为一体,是继楚长城标本性遗址——周家寨之后发现的第二大关寨遗址。八百里伏牛山雄伟壮阔,韩信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登上韩信寨犹如进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屹立在楚长城上,俯首一切,它所包含的历史、政治、 经济、军事等丰富文化內涵也将永载史册,这条“巨龙”也一直被人们妥善的保护着,无论从文字、图片方面还是现实方面,它的壮丽原貌,都让我们刻骨铭心。

此时,因为花粉过敏和毒虫的叮咬,我自己的脖子和身上已经满身红斑和瘙痒难耐。不过,楚长城的吸引并没有让我们停下来脚步......

吕会长站在楚长城上眺望。

上图:《南阳晚报》叶总编和楚长城研究会孙乐会长

石头房、石头院墙,村民居住在独特的民居里十分惬意;这就是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村里的老藤古树村。

      据悉, 南召县云阳镇铁佛寺村保存着上百年的石头房屋42座,现存房屋100余间。清一色的石头干砌而成,依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全部用当地的片石砌成,整个村庄像一座青石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浑然天成。独特的民居,吸引着四方的游客纷沓而至。


在云阳镇铁佛寺村石货坑组,上百年的杏树、茶树、柿子树、玉兰树、黄楝、紫藤等古树随处可见,名木古树成为村里耀眼的风景。在村民朱贵昌家门口,两棵一人合抱的国槐、皂角树之间,一棵巨蟒一样的紫藤树把两棵古树联接起来,10多条虬枝盘曲,藤蔓在两棵树之间弯曲打结、横向连接、交错缠绕、盘绕回斜,令人叹为观止。三棵古树盘根错节缠绕在一起,枝繁叶茂,绿荫如盖,覆盖方圆数百平方米。这三棵古树,是朱贵昌祖父栽种的,大约有200年树龄。每年春季,紫藤花开时,满树繁花,一串串紫花挂满三棵大树,像一串串紫色的风铃,在风中摇曳,煞是美丽。

穿行在村子里,农家小院的房前屋后,阡陌纵横的沟渠路边,横竖成行的田野苗圃里各种苗木郁郁葱葱,绿海翻波。

石板路、石楼门、石院墙……这个布满石头的原生态村落,让所到之人惊叹不已。石板铺的路,石头架的桥,石头垒的房子,石头垒的院墙,村道旁随处可见石磨、石碾、石磙、石盘、石臼,原生态的古老风情遗留着历史的沧桑印记。整个村庄像一座石城堡,掩映在茂林修竹、古藤老树之中,浑然天成。

石磨和石头房子,构成村子里特别的景观,随处可见的果树也都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南阳晚报》社记者李宾,一直致力于采访和关注南阳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望和文物保护,并且在文物考古的报道和关注中获得过一定的成就。

上图:石头砌成的石拱桥

我国惟一一处楚王行宫遗址——云阳楚王行宫

云阳楚王行宫,如今是南召县云阳镇第一小学所在地,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处楚王行宫遗址。

南召文史资料显示,这里为明清两代的南召县文庙,楚王行宫的基址还有不少保留,其中有部分古建筑和两株苍老的古柏等。


校园内遗存的明碑为“楚碑文云:“按南阳春秋时并入于楚,云阳关、北有鲁阳关,关门四周又有关庄寨、太子山寨、九里山寨、罗圈寨等关城拱卫,使这座行宫处在雄关卫护之中。文献记载,楚王在这里与周边各国之君开展了一系列“武城会盟”活动。

上述:文武官员军民等人至此下马

古建筑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些建筑却有着它们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砖的颜色,房屋的修饰等,都有那个时期的风格。

另外,在进入正门之前,我们发现,门两侧的狮子很有意思,狮子没有前腿,据云阳镇第一小学校长介绍,狮子原来是有前腿的,在文革时被人用锤子砸掉了。据狮子背后的文字记载,狮子是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

上图:学校门口的下马石


叶总和南召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一起解读下马石上的文字

碑文记载:楚襄王行宫

 在我国的园林寺庙、名胜古迹,常常可以看到古柏参天,荫蔽全宇。

生长在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楚王行宫院内的古柏,高达17米,胸围3米多,已有两千年历史。古人赞誉柏树为“百木之长”。孔子也曾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历史风云已散尽,唯留长城寄幽情。历史虽转瞬即逝,但还可以用心来倾听。触摸着,感受着,试图把大脑里的战国记忆与眼前这湮没在大山中的楚长城拼接在一起。


南阳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是南阳市文物局指导的一支民间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定期接受古建筑、考古以及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知识培训。南阳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我们丰富的、深厚的历史资源;需要保护这些文物,除了政府和文物部门外,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为守候我们这些珍贵的、丰厚的文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冯骥才说过,文化遗产是一种公共的、精神性质的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热爱,世代传承。  

我们期待更多的文物保护志愿者们加入到守卫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让这些文化遗产不再寂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