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2 00:00 刚刚过去的长假,不仅仅是老师家长们工作的休整期,更是一个总结的好时期。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沉淀和思考。 那么,家长、老师、学生这三方,究竟是种什么关系才是最健康的? 人们说真正美好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那最美好的三角关系应该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老师给的评语全是批评, 这位妈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 上海的一位校长妈妈分享过一次经历。 她的女儿四年级的时候非常调皮,总是闯祸,结果到了期末,老师给出的五行评语中竟然没有一句肯定,全是批评。 女儿非常伤心,回到家饭也不吃,哭着问她:“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 那天晚上,这位妈妈失眠了,老师的评语就连当了14年班主任的她看了也终生难忘。 她知道受批评的女儿自信受到了打击,甚至已经开始怀疑自己了。但她又想到自己是一位中学校长,曾经无数次在讲台上分享:“家长一定要支持老师!学校是孩子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家长本事再大也不可能代替老师。” 这次到了自己身上,应该怎么办? 她连夜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不是写给老师,而是写给自己的女儿: 孩子,你见过磨刀吗? 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它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它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快刀。 你想变成这样一把好刀吗?那就要经历磨砺! 你睡觉之后,妈妈已经和老师通过电话了,老师说,今天的评语就是块磨刀石,就是要让你去接受反复的磨砺。 当你把评语上的缺点改正之后,你就会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了。 她用这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来。 后来,她又和女儿谈了很多,帮她重新塑造了对自己的认识,女儿还给自己写了很多中允的“评语”。 这位校长妈妈说,这件事到今天她还是非常后怕,孩子不会从她不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如果当时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结果会怎么样? 她常常用这个故事来鼓励老师们要多几把衡量孩子的尺子,让孩子感觉到成功。她也会用这个故事提醒家长,老师不会故意批评孩子,遇到问题家长可以私下和老师沟通,但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支持老师,这是上策! 降低身份支持老师,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高明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也分享过类似的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请教老师,但老师不认识。 于是,老师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不妨去请教他,老师也想知道小草的秘密。” 第二天,孩子又来找老师:“爸爸说了,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称。他还说,老师您一定知道,只是一时忘记了。” 说完,孩子顺手还把爸爸写的一封信交给了老师。 老师打开信,上面详细的写明了小草的名称和特性,最后还附着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回答,想必更为妥当。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高明,他降低自己的身份支持老师,帮助老师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其实这也是支持自己的孩子! 最美好的三角关系: 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孩子健康成长! 其实我们的老师,就行业门槛和受教育程度而言,整体素质还是非常高的,真正有问题的还是少数,有些时候,我们只是需要多一些支持和理解! 一位做培训的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经历。 那是她第一次上课,在一家开在商场的培训班里,课很成功,孩子们很喜欢她。但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小女孩跑丢了。 她慌了神,赶快四处寻找,等她找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哭得非常伤心。 孩子的妈妈看到了,赶快过来安慰自己的女儿:“没事了!妈妈来了,没事了!” 小女孩很快就不哭了,然后孩子的妈妈接着说:“这个姐姐刚才因为找不到你很紧张,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亲一下姐姐,安慰她一下,好不好?” 小女孩说:“好!”然后亲了她一下,这件事她至今难忘! 或许,一个善良、宽容的孩子就是这样教育出来的。 与老师有效沟通的实用技巧, 你值得拥有 大量研究证实家长与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将帮助教师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也将有助于父母教养能力的提升,最终有益于孩子的发展。 而这一切,始于开放、真诚、高质量的沟通。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提供一些与老师有效沟通的实用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建立美好的三角关系。 1 家长会要和老师沟通什么? 无论教师家访、家长会还是电话联络,都是就孩子展开信息交换,开放、真诚的对话才能提高沟通的效率。 一些家长可能会不知道应该如何与教师自在的沟通,不妨从这5个方面开始: 2 当家长与老师价值观冲突时 不满学校教育,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没有确切数字表明这样做的家长有多少。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还是要送孩子去学校接受常规教育。那么,父母和老师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才最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显然,两者理想的关系模式是角色互补。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很难与老师的关系做到互补。对于“与孩子的老师有无价值观冲突”,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点头说有,甚至情况很严重。 冲突,也是角色互补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与老师间的价值观冲突,对孩子完成社会化教育是有意义的,也是父母与老师角色互补的体现。“老师的出现,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到不同的规则,并尝试修正曾经在家庭内部建立的秩序。父母和老师间最好的关系模式是彼此尊重、价值体系保持联系又有所不同。这样既能保证孩子成长环境的连续性,又能给予孩子不同的资源,供其取舍。不必强求改变二者间的差异。” 专家建议老师和父母彼此互相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差异立场:“孩子有机会获得一个多元的视角,这是丰富孩子对世界认识的有益成分。” 互补,不容易的努力 学校是孩子完成社会化的重要参与者,但父母的亲职教育并没有在孩子入学后就可以放松或是终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老师其实是角色互补的,两者应是合作与欣赏的关系,这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是最有利的。”中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说。 但事实上,这种角色互补的努力,无论从老师的角度,还是家长的角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是否应该告诉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主要作用。当一定程度上权威高于自己的老师出现后,是否应该告诉孩子,自己跟老师的看法不同呢?很多父母担心的是,孩子听了会怎样? 孙云晓认为:“孩子有自己解释世界的方法,家长不要低估了孩子的能力。” “当老师的教育方法有缺陷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分析,这有助于训练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跟孩子平等沟通交流,不能简单说老师做的不对,这样孩子会想其他方面老师教的也不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雷雳雳建议。 3 如何帮孩子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作为家长,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有利于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您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倾听孩子的诉说 孩子每天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小事件都希望能与家长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 家长若能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会让孩子感到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同学的亲近感。如果听孩子说自己受了委屈或不公平对待,您也不宜马上作出评判,应在客观地展开调查了解之后,再与孩子交换看法,也可建议孩子听听老师的想法,这样做可以教会孩子正确地判断是非。 多与老师沟通 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异和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会有所不同。这时,就要求家长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理念。 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共同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因为那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密切 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殊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绝大多数老师不会接受这样的“心意“,因为一旦接受就会在教学中或多或少地产生“偏差”,容易让孩子产生优越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人们说真正美好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那最美好的三角关系就是:家长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孩子健康成长! 信息来源丨上海女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