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源于孔子修《春秋》。 孔子为何要修《春秋》? 孔子修《春秋》是无奈之感,是末路之悲。当其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上无明主,下不得任用。'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此外,另有孔子获麟一说。《公羊春秋·哀公十四年》记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穷途末路之时获麟,认为其是不祥之兆而长叹'吾道穷矣'。后经董仲舒等汉儒进一步渲染,'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便成了孔子承受天命著述《春秋》的起因。由此,春秋笔法便不难理解了。 最早对'春秋笔法'加以概括的是《左传》,《左传·成公十四年》曰:'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微'、'婉'二字可以说很鲜明的体现出《春秋》笔法之'微言大义',《春秋》之辞,一字寓褒贬。春秋笔法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在编录方面,常事不书;二则对一些不得不载录的事实被部分或全部隐藏即'讳书';三是在表达用辞上采用特殊的语法和句式,委婉隐晦的表达,可以说是其'笔则笔,削则削'原则之尽显。春秋笔法饱含着为后王立法的文化精神,其'文约而法明',为史学、文学等著述大开其源。'龙门笔法'便是对'春秋笔法'经典化的继承与超越。 龙门笔法,指史传笔法,龙门为司马迁别号。提及司马迁必谈《史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明确表明了对《春秋》的推崇:'《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司马迁将'春秋笔法'之妙,灌注于《史记》。不同的是,在将历史史料进行选择、整理的同时,叙事者进行了部分的想象和虚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艺术的真实,这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有突出的反映。司马迁将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对这些重大事件的节点加强渲染勾勒,营造紧张的氛围,塑造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如《史记·蔺相如传》,记相如持璧,却立倚柱,则曰怒发上冲冠;《项羽本纪》中,记羽与秦军战,则曰楚兵呼声动天……在一场场宏大历史叙事中,还原再现了历史画面,在这种全知全能视角下不能不落入虚构性叙述,这种实与虚的结合,对《史记》的文史价值都是一种升华。总之,龙门笔法游刃于《史记》场景的叙事及由此形成的虚构语境,可以说是司马迁在追求历史真实的同时所达到的艺术真实。 如果说'春秋笔法'是一条传承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精神追求的纽带,那'龙门笔法'便是在这基础上的继承与再创新,推动着后世文学持续的开枝散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