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为何要从“心”治病?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刘昊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萧然

中医如拥有一双“心灵之眼”,能和疾病对话,看到疾病的另一个面向。

“上火”,是中国人常见的现象,中医会根据不同的阴阳虚实来“灭火”。

比如:灭实火,此症来势凶猛,不讲道理,各种急性炎症就源于此,像阑尾炎、咽炎等等,同时会出现小便赤黄、出汗多等现象。

上述只是“实火”的一个方面,为什么会有实火,如果和这些人沟通,就会发现80%的“火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因为心理的原因导致躯体疾病。

有一个案例是,一位产妇由于嗓子发炎和咳嗽前来问诊,由于在哺乳期,因此不能随便吃药。经过了解后发现,她孕期一直和公婆同住,但关系并不好,产妇多次想破口大骂,但由于受之照顾,骂老人又非常不礼貌,会被人指责,自己也感到羞愧。

所以,被压抑的怒火,通过让嗓子发炎的形式体现了出来。

咳嗽其实是象征性攻击和咒骂,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另一方面,通过咳嗽,也象征性地惩罚了自己这种不被社会道德所允许的行为。

中医在开药的同时,如果也能解开患者心中的炎症,就真正做到了药到病除。

躯体化

“上火”,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讲叫“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并伴随着身体的反应。转换成西医的语言,叫做“躯体化”,中国古代也有急火攻心一说,其实就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反应。

据调查,在医院综合门诊中80%的疾病都伴随着心理问题。比如,临近开学或考试季,门诊中少年儿童的头疼、腹泻比例明显增多,这是非常常见的心身问题,医生除了给孩子开中药,也要给家长们开“心药”。

考试之前,最紧张的往往是这些家长们,一个个如临大敌,如履薄冰,这种心态弥漫出的焦虑情绪,扩散到整个家里,孩子既要应对考试的需要,满足老师的要求,又得面对家长的情绪,这种压力可想而知。

“上火”的家长们,相当于把孩子扔到了一口锅里,不断地添柴生火,在这种情景下,不得病才是奇怪的事情。

“煮熟”的孩子被带到了门诊,开完药后家长还会再进行一次致命打击:“现在药都给你开了,没有理由不好好考试。

孩子们本身心智没有发育成熟,再被这样轮番蹂躏,长此以往,草药的效果也会打折,家长们不仅会攻击医生的水平,还会对整个中医体系产生怀疑,认为还不如西医省事,吃点药或打一针把疼止住了,但从中医的角度看,这远没有解决问题,疾病的症状会被掩盖,但疾病并没有被解决。

疾病的象征意义

医生如果和疾病对话,这种疾病在诉说着什么呢?

如果观察那些头疼的孩子,会发现他们的家长不断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反复强调考试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巨大影响,考试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这些学生的大脑已经被太多的杂音占满,难怪会头疼欲裂了。

头疼在这里就象征着“厌烦”,就像那句口头禅:“听得我头都大了。

还有腹泻的小朋友,这种情况往往会配备两个强势的父母,孩子的情绪表达是会受到忽视或攻击的,语言不能表达,通过躯体的方式发泄出来。

腹泻在这里的意义是“发泄”,有的人在紧张的时候就会频繁小便或拉肚子,其实是象征性地释放自己的情绪。

一些颈椎或背部疼痛的人士,和他们沟通后就会发现,他们生活的当下面临着巨大压力,背负了很多责任和期待。而这些期待有时候会超出他们目前的能力,此时疾病的象征意义就是“负重”,缺少灵活性。

出现的症状往往就是僵硬疼痛,四肢沉重。的确,他们的经络被各种情绪堵塞了,所以从中医的角度才要舒筋活络。

如何理解象征

任何一个人,前来就诊的时候,不仅仅是带着症状,也是带着他们生活中的信息前来,他们可能正在经历情感的分离,或者有一对暴躁的父母,也可能面临着工作的变动,这些信息综合到一起,再加上他们本身的身体状态不佳,就构成了疾病。

这些信息往往是人们不愿意去感受和面对的东西,会被压抑起来,但并不代表它们不存在了,反而会以症状的方式提醒着这个人,越去逃避,追得就越凶,疾病就是这样跑出来的。

医生也是人,在接待患者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感受,有些会让你感到愤怒,有的则会让人产生一种厌恶的感觉。

而这些情绪,就是一个信号,这个患者在生活中也让别人有过这种感觉,或者重要的他人曾经让这个患者产生了此种情绪。这个就是疾病的声音,可以让医者有所察觉,再结合中医的理论开出草药。

同时,也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忘记面对的事情,用医者独特的“权威”,提醒他们对自己心理的关注。

当然,也要小心医生自身的某些心理状况,有可能也会被患者激发。

医者如果可以观察到这些,就等于多了一双心灵之眼,和症状对话,让患者安全地把这些丢失的信息表达给医生,所谓的“仁心仁术”,就有这层含义。

医者的人文素养

《黄帝内经》中的形与神的关系,其中的“神”就是描写心理的变化,任何“神”的活动,都会牵扯到五脏六腑和气血的运行。

医生每天和人打交道,而人是千变万化的,这些患者来自不同的阶层,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

如果只是机械地开药,就变成了书本的复读机,这样的草药是没有生命力的,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能够解读疾病背后的象征意义可以事半功倍。这里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每个人携带的信息不同,症状的意义也不同,医者的人文素养决定了是否可以“医心”。

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地观察、积累和思考,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形神俱佳,医身医心。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