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请避免“负面暗示”

 渴取一瓢饮 2019-04-15

在生活中家长们特别喜欢以“不要怎样”来教育孩子,殊不知这种“不要怎样”的情况其实是在提醒孩子。比如现在我对你说:“不要去想今天你穿的衣服有没有弄脏。”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低下头去看看衣服是不是脏了。科学研究表明,画面信息会比文字、语言信息更快地被大脑接收到,当我刚才说“不要去想今天你穿的衣服有没有弄脏”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今天穿的衣服样子,之后你会先担心是否真的会弄脏了,最后你的大脑才会注意到“不要”这两个字。

记得前几天我第一次开车上高速的时候,我先生在旁边的第一句话就是:“别紧张啊。”这让本来根本没想到紧张的我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也就是他反而提醒了我紧张这件事情。过一会儿,他又补充道:“记得,只要有情况就踩刹车!”这更强化了我紧张的感觉。显然,本来我不紧张却被“别紧张”这个词提醒得紧张起来,试问如果一开始我本来是紧张的,那么只是“别紧张”三个字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我想每个司机都知道只要有情况就踩刹车,也属于没必要的提醒。其实大家可以看出我一开始并没有紧张,只是我先生对我的车技紧张担心,从而用口唇期的方法发泄了自己的焦虑,但是他也成功地把这种焦虑传达给了我,属于典型的负面暗示。

我想很多家长对孩子也会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我经常在个案治疗的时候面对患者滔滔不绝的倾诉和问题会反问道:“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我回答吗?”这时候个案往往会反思到原来看似提问实际上只是发泄自己心中的焦虑。那么在家长反复提醒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时,请你首先问一问自己,自己说这些话的意义是什么?是真的希望和孩子沟通还是在发泄自己的焦虑情绪。

我的助教去小学实习一年后对我说:“我发现很多家长的教育确实是各种堵、各种不要,但他们真正想要孩子怎样做却没有说。”这种问题确实普遍存在着。与其提醒孩子“不要怎样”,不如直接告诉孩子“要怎样”。变负面暗示为直接正面暗示。当然其实还有更高明的方法就是变意识层面暗示为潜意识层面暗示。我之前谈到过,意识层面包括我们的逻辑道理,而潜意识层面简单说可以是我们的感受层面,科学研究人的潜意识力量远远大于意识力量,在感受层面做工作会对孩子影响更深。

曾经有一个做咨询的家长向我请教,说家里两岁多的孩子因为一次大便干燥撑破了肛门,因此留下心理阴影不敢大便,后来连盆都不敢蹲了。这不是第一个问我这种问题的家长,其实我自己的女儿也曾经在两岁多的时候出现过这种情况。这位家长对我说,现在孩子每当想大便,肚子有感觉就硬憋回去,憋得肚子疼。四五天才不得已去蹲一次盆,经常使用开塞露,好不容易能大便出来一次就好像如释重负的感觉,孩子还会把家长给自己讲过的道理念叨一遍:“天天大便身体健康”“只有每天大便,大便才能通畅”等,但下次再提大便的时候孩子仍然非常害怕。

家长在不得已找到我做咨询时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半年多了。很显然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家长给孩子意识层面的道理太多,反而形成了对孩子的负面强化。刚才我谈过负面强化的例子,可能是一句话或者一个故事的负面强化,而在这件事中,家长可能并没有太多语言层面的外显性负面信息,如“不要怎样”,但反复从意识层面强调大便这件事,已经对孩子造成了过于关注的负面强化。这就好比失眠的人你反复地跟他讲如何放松,其实是让他过度关注失眠这件事。

我要求这位家长不要再和孩子讲任何关于大便的道理,并对家长说,现在欠缺的是对孩子潜意识层面的鼓励。我要求家长在这次咨询后不要再提任何关于孩子大便的事,当觉得孩子应该大便,孩子又没主动提出时,自己可以率先说自己想要大便来影响孩子。这是我们催眠中的典型“拷贝”技术,用在其他地方也十分有效。比如你希望孩子爱读书,那么首先你自己要做一个经常读书的人,或者至少在孩子面前假装读书。这就是我们心理学经常说的最高级别的教育方法,希望孩子怎样,家长自己先做到。拷贝技术要尽量让妈妈“拷贝”女孩子,爸爸“拷贝”男孩子,这样效果会更好。

我告诉这位家长,如果孩子率先提出肚子疼(想大便)当然更好,这时候家长也可以“拷贝”孩子,用夸张的肢体捂住自己的肚子说:“哎哟,爸爸也肚子疼,现在怎么办呢?”小孩子其实是非常喜欢帮助大人的,当他们帮助大人的时候会得到自尊心的满足。用“拷贝”的方法把孩子的现象拷贝到自己身上,让孩子跳出现象来解决问题,帮助孩子跳出了自己情绪的圈子,更客观地去想办法,这种方法在我们心理咨询中也是会经常用到的。当孩子提出办法时,我要求家长继续和孩子“同步”,一起用孩子想出的办法去大便,这样孩子会有家长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觉,在这种同伴的感觉下得到内心的支持与鼓励。我对家长说如果中途目标失败也不要着急,比如孩子放弃大便说:“算了,继续玩儿吧。”家长则可以抛出问题:“那么爸爸肚子还疼呢,怎么办呢?”以请教的态度让孩子帮忙解决。孩子会在不断地为家长解决问题的时候,得到自尊的勇气,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我对家长说,当孩子第一次和自己同步完成目标要大加鼓励,但这种鼓励绝对不要过多的意识层面鼓励,要给一个潜意识层面鼓励,比如一个

大大的拥抱加一个孩子最爱吃的东西。

当然,刚才我举的例子只是两岁多的孩子,越小的孩子越活在自己的潜意识层面中,因此越要少讲意识层面的道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家长们知道当他们到了中年级时意识层面已经开始不断强大,而到了现在的高年级我们当然可以更多地从意识层面和孩子沟通,但潜意识层面的沟通和鼓励无论对多大的孩子乃至成人,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当孩子复习准备考试的时候,你可以在孩子旁边看书,这种“拷贝”要比坐在孩子旁边玩手机好得多。当孩子考试通过带孩子去玩儿一些他爱玩儿的,吃一些他爱吃的,比单纯的口头赞扬孩子要好许多。

内容来源:书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