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来听,86岁的老人说这个村庄的“前世今生”!

 星海经 2019-04-15
福清哥
在这里,读懂福清


 

城头镇西部,

一条名叫首溪的溪流穿村而过。

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

默默的印证着,

岁月在首溪村的百转千回。

宽敞的道路两侧,

是一栋栋漂亮的别墅新房。

这里,就是86岁老人刘大妹生活的地方。 

阳春三月,春天的阳光格外煦暖,拂过溪面的气息舒畅、清爽。刘大妹踏上鹅卵石铺就的滨水步道,沿着碧波荡漾的首溪一路前行,过去的日子一幕幕地在脑海里回放…… 

1933年刘大妹出生于首溪乡。生逢乱世的他,饱受苦难艰辛,在物资的极度匮乏中,忍受着疾病的肆虐。 

彼时的首溪,一片灰头土脸,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人人都处于要吃没吃、要穿没穿的状态。“挑水喝,点煤油灯,日子苦不堪言。 

百废待兴的年代,时间给出了勤劳的答案。“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变了天,大家当家作当,积极性很高,干劲十足。”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首溪勤俭的传统乡风继续延续,首溪人成立了互助组,大家用勤劳的双手改充变生活。“每十户为一组,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随联合起来互相帮助种田。”刘大妹清楚的记得,即便是在困难时期,首溪人也没有忘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首溪人的团结互助帮助我们度过了那些苦难的岁月。”大家扛着锄头到山上植树造林种果,整治山坡地,还建水库、挖渠道,平整土地,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的收入。

那时候,科技还不发达,农民只能靠着一腔激情深耕土地,但也改变了落后的条件,干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夏收的好稻谷基本都征购给了国家,我们都只留一点点口粮挨到秋收。”刘大妹说,一担稻谷的征购价格不过8元钱,但首溪人还是每年都保持着1616担的征购量。“首溪还曾被评为福建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此外,村里还建起了果林厂、砖瓦厂、粮油加工厂。“相比较其他乡村,因着集体收入好,60年代的首溪村不仅实现了小学义务教育,还实行了合作医疗,饮用水不交钱。”当了二十多年的大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刘大妹见证并熟悉着一切的“首溪式利好”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首溪人走出家门,外出创业发家致富。首溪人的的腰包也鼓了,房子越住越好,居家设备越来越智能,桌子上的菜品日渐丰富,出行由步行换上自行车,如今更是家家遍户户都有小轿车……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6年,首溪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村委会通过对首溪、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治,开展了补植绿化,让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旅居国外的华侨、在外经商的企业家、退休干部等乡贤回乡,看到家乡的变化,对家乡建设充满信心,纷纷捐资支持家乡建设。”村书记陈云明说,有了资金的支持,首溪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绿化提升、修建公园、饮水工程改造,首溪水环境和周边景观得以提升,溪水变得更美更清澈。如今的首溪村村容村貌已大变样,成为福清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首溪村村道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退休教师、原村团支部书记陈宏芳和包村干部周晓飞一起大力挖掘首溪村的地方文化,把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整理成精彩的墙绘,增加宣传力度,并量身定制成墙绘和宣传栏。此外,还别出心载的以“三字经”的形式,将首溪村规民约浓缩成264个字,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溪版“三字经”,里面既有孝老爱亲、邻里和睦、读书修身、勤俭节约这些值得继承的好传统,也有反腐守纪、移风易俗、禁赌禁毒、杜绝违建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去年,首溪村还在首溪旁办起了幸福院,幸福院内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设有公共休息室、健身房、厨房、餐厅、阅览室、棋牌室等。老人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有吃有玩,满足而且幸福。

呼吸是甜的,生活是美的。”闲暇时间,刘大妹不仅爱到滨水步道走走,也喜欢去小公园摆弄健身器材。这个生于30年代的“80后”,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甜蜜。

70年的风风雨雨,

脚下的土地依然亲切,

首溪村的美丽色彩愈加的缤纷,

首溪人的日子,

已经进入了新时代,

美好丰盈。

文/图  夏巧鸿  通讯员 倪秉良

福清侨乡报社新媒体部编辑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新闻热线 85252525

感谢您的阅读!

福清市融媒体矩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