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就要致力于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原则,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调整,维护农业发展的健康和稳定。 建立低碳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经济。要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草地沙漠化,就要在低碳经济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与此同时,在同等资源的条件下,应致力于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并尽可能地减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简言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就应秉持优先保护环境资源的原则,做到有节制地开发农业经济,以促进我国传统农业逐步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确立低碳理念,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要切实提升人们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就要不断强化人们的低碳理念。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便需要进一步加强人们对低碳理念的贯彻,尤其是针对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如此才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保证我国农业经济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当然,考虑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对粮食的巨大需求,若仅是依靠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显然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便需要在发展科技经济的同时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应仅是停留在现代化的机械方面,而是要向广大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农民灌输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并积极宣传新型的种植方法,如此才有利于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产管理力度。当前,低碳环保理念虽已在工业产业领域得到了大力的普及与宣传,但针对农业领域却尚处于宣传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中,由于农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与理解不足,客观上必然大大增加宣传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一定要时时事事处处不断加大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与推广,让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低碳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把低碳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推动农业低碳化生产,其关键之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同时,不断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并规范农业生产行为,进而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如,政府有关部门可推出低碳环保税,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农业的生产成本之中,如此必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环境破坏以及资源浪费行为的遏制作用,进而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不管任何时候,人都是生产及推动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低碳化目标的有效实现,务必要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各地也应结合自身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并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予以现场指导。只有这样,不仅有助于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与推广,还能促使农民理解并接受,从而推动农业低碳生产的发展进程,并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促进我国农业逐步往规划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必须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促进我国农业逐步往规划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当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展开调研,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法律法规与农业发展实际相匹配,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为低碳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才能有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变;只有把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低碳农业发展的依据与标尺,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真正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健康、良性的低碳发展之路。 加强低碳技术的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农业生产低碳化,其目的在于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进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因而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农民的低碳技术的指导与培训,以不断提高农民的低碳技术素质,并确保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才有利于实现低碳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生产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还应积极引进国外的相关先进技术与生产方式,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之一落到实处,就要把发展低碳经济视作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举,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从而使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保护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