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沈战役:此国军名将打算与长春共存亡,却“意外”成了投诚将领

 浙江LBZ 2019-04-15

在48年我军东北部队攻击锦州之前,最早的目标其实不是锦州,而是长春。由于国军在长春的防御体系相当严密,东野愣是没能打下来。当然如果东野不计代价的话,别说一个长春,就算是两个、三个也能攻下来。但是作为兵力两倍于敌人的东野部队,绝对不会仅仅为了一座城,不计战士们的伤亡采取强攻,而是使用了暂时搁置长春,围困这座孤城的战法,转而南下先打锦州,以实现迂回包围东北50万敌人的目的。48年国军守卫长春的是一位名将,叫郑洞国,是黄埔一期的学员,抗战时期就曾远征缅甸,执掌新1军和新6军两支劲旅,威名赫赫。

辽沈战役之前郑洞国率领手下的10万守军顶住了东野的几轮猛攻,这使得他对形势抱有一定幻想,以为我军拿长春没有办法,才将部队撤离,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我军包围整个东北的战略。郑洞国此后向南京方面表示忠心,一定要带着60军和新7军死守长春,战斗到最后一刻。就算无力死守,他也绝对不会投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带部下向长白山突围,宁可打游击也不当俘虏。郑洞国这样讲,而且此时他也确实是这么想的。郑洞国并不是一个喜欢吹嘘的人,相反在国军将领中他是一个务实派,为人低调谨慎。

虽然郑洞国本人还是决心继续死战,但是长春城内的国军形势却日渐恶化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由于我军大量兵力围在长春四周,国军没有有效途径把粮食和补给运送进城里。陆路被完全切断,采用空投的方式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方面东野的1000多门火炮,包括高射炮在内是当时全军最多的,防空火力迅猛。国军飞行员怕被击中,执行任务时,飞行员们总是故意把飞行高度拉得非常高,完全超出了正常范围,这样在长春上空的投递精度明显下降,根本就是应付了事。而且国军的空军实力并不能算十分强大,全国只有不到400架飞机,东北区域的飞机数量就更有限了。就这样,长春逐渐成了一个水粮皆无之地,是一个绝地。

5个月的围困使得国军在城内的士兵一个个都是面黄肌瘦,别说和在外面包围的东野大军交战,就是自己站在城墙上都直不起腰来。60军和新7军内,士兵在1个月内多次发生哗变,军纪败落士气濒临崩溃。此时的郑洞国仍然很固执,不仅死守的意志没有丝毫动摇,还给南京方面多次写下亲笔信,表示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自己还是决心要和长春这座孤城共存亡。然而郑洞国自己能做到这一点,手下人可不是这样想的。60军军长曾泽生私下已经与东野部队多次沟通,商量好了手下部队的起义的时间,为了达成目的还不惜扣押了多名可能限制60军起义的友军军官,胁迫他们一同起义。而在60军起义后,实际上长春已不可守。郑洞国只得命令剩下的部队勉强突围,部下知道冲出去就是解放军的机枪和大炮,没人愿意送死,新7军也决定向我军投诚。

仗打到这个份上,郑洞国竟然还是没有回头是岸的打算,甚至想掏出枪一死了之。然而郑洞国的手下侍卫不让他这样做,反而强行从后面架着他,把郑洞国硬推出了银行大楼里的国军指挥所,出门面对东野指战员,要求他宣布投诚,给弟兄们一条生路。就这样,本来根本无意投诚的郑洞国,想自裁却没能实现,反而被部下强迫着出门投诚了。他也是整个解放战争过程中,惟一一个有如此经历的国军将领。别小瞧郑洞国手下人的这一“强迫”举动,这最起码让郑少坐了11年监狱,因为郑当时被算作“投诚”一类。而其他与郑洞国平级的杜聿明、廖耀湘等国军中将,因为是“俘虏”身份,都至少改造到195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