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句号越来越近,这一年,承载了清控银杏团队许多美好的回忆。品牌成立一周年、以第一名的身份中标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并顺利完成45亿规模的募集工作,12月8日该基金在江苏南通正式启动。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清控银杏团队还跨越太平洋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美国硅谷,进行考察和团队建设,新老同事们一路上回顾做早期创业投资的艰辛和成就,并一同展望未来,清控银杏团队还有更多更大的目标要完成…… 清控银杏创始合伙人罗茁,摄影发烧友,全程背着2架专业级的相机不离手。谈起这次硅谷之行,除了收获了很多难忘的摄影作品,他也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发展历史,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罗茁的心声。 清控银杏创投成立后的第一次团队建设,来到硅谷访问。硅谷首夜,夜不成寐,想起我们与硅谷之间的种种往事,写下此文作为纪念。 先说说我们团队与硅谷的渊源吧。我第一次来硅谷是2000年,来美国参加NBIA(美国孵化器协会)年会。会后,访问不同类型孵化器、大学,最后一站是硅谷。那时,我最感兴趣的是靠投资获得回报的所谓“盈利型孵化器”。可惜的是那次硅谷之行未能造访当时红极一时的Idea-lab。  (清控银杏团队在斯坦福大学里与校友交流)
2003年,在美国硅谷生活工作十年的薛军回到清华科技园,任职于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公司,当时的任务目标是募集美元基金(彼时,美元基金在国内所向披靡,感觉高大上啊)。尽管薛总的归来带来了硅谷的理念与经验,而那时清华科技园的创业投资基础,尚不足以打动美元基金的LP们。 经历了一番周折,我们还是要从人民币基金起步,2006年9月,在时任启迪股份总裁徐井宏先生的支持下,启迪创投系列的第一只基金“启迪中海”基金发起设立,当时只有两位出资人:启迪和海淀中海投资,差不多过了一年,中关村创投引导基金加入,启迪中海的规模达到了1.5亿。那时,在清华科技园体系内有了三只与投资相关的团队:孵化器、技术资产公司,科技投资中心,我、薛军、雷霖分别是这三个分支的负责人,而且我们已经组成跨部门的投委会(有五位成员,除我们三人外,还有罗建北老师和时任启迪财务总监的郑允,那时我是主管投资与孵化业务的副总裁)。在这个结构下,各个小团队在工作上难免有小“刮蹭”,比如三拨人(都说是清华科技园的)去看同一个项目,面对这种情况,薛军提出“要合就合个干干净净,要分就分个清清楚楚”,同年十月,我们三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八达岭脚下某度假村开会,确定要按照“统一团队,统一番号,统一流程,统一激励”的四个统一原则,将现有三个关联团队拧成一股绳。徐井宏总出席了“八达岭会议”,并肯定了我们的方案。直到2007年,原“清华科技园技术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更名为“启迪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启迪创投”宣告成立。 2010年5月,我和薛军分别来硅谷出差,相约在斯坦福购物中心的苹果专卖店碰头,我一边把玩着IPAD(那是第一次见到这东西),一边听薛总介绍E人E本项目概况,那时心里的想法是“中国人也能造这东西?”。其实两者的定位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可市场上能够参考的也就是IPAD,而E人E本团队则认为自己做的就是苹果商标上咬掉的那块市场。尽管一代E人E本很简陋,无法与IPAD相媲美,基于对创始团队的信任,我们还是投资了E人E本。 2013年初,我与薛总再次来硅谷开会,期间同方股份发布公告,宣布以13.5亿元的估值收购E人E本公司。这个并购案例引起市场上很大反响,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与硅谷同行的交流又多了一个话题。那时,创业板的高估值吸引了无数创业企业,尽管上市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有些利润,有成长空间的创业企业谁也不愿被上市公司并购。我们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了投资到退出的过程,回报丰厚,在当时相当低迷市况下,引起各方的关注。这个案例拉开了国内创业企业被上市公司并购的大幕。
2016年8月18日,兆易创新成功登陆上海主板(603986)。这个十一年前薛军从硅谷带回来的项目,经过十一年的漫长投资与孵化,终于修成正果。当年清华校友两人创业组合,演变成为国内最优秀的存储器设计公司,孵化器的早期投资获得了超过200倍的回报,而启迪中海在兆易创新最困难时重仓投入,一举获得超过基金整体十倍的回报。
2013年初,硅谷归来,风云突变。启迪股份的新总裁派出了工作组来查我所谓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我本人,而是对整个团队而来,这是对我们刚刚在成长轨道加速前行的巨大冲击。一场典型的LP与GP的信任危机由此爆发,我们面临着成长过程的最大危机。一时间,内心的委屈、不满、失意与忿怒难以言表。尽管不知道问题能如何解决,何时能够解决,我给创投团队提了三点希望:一是坚守工作岗位,保证投资业务正常开展;二是观察、分析、思考,去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案例;三是不许传播小道消息,不许微博、微信。还有一个插曲,我要求同事们把参加“启迪春晚”的节目排练好,我也会参与其中,这最终成了我们团队在“启迪春晚”的告别演出。要感谢我的搭档薛总、雷总、我的年轻同事们,尽管那时大家都不知道我有什么问题,工作组能出什么结论,基于多年工作建立的信任,在非常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既有的业务一直在正常的进行中,核心团队基本稳定。 从2013年到2015年,有很多朋友给了我鼓励与支持,太多的细节无法一一重述,太多感谢的话也已融入到工作行动中。而吕大龙学长在此过程中,对我们的特殊帮助不得不说。在特殊时期,吕大龙学长出资近亿元,接手了启迪对现有基金的承诺出资部分,以及新募集基金的认缴出资。对此,吕总的态度就是“不希望团队散掉”,这种信任千金难换。多少次与吕总促膝长谈,吕总讲的最多的就是“事缓则圆”,要把事情缓和下来,团队稳定下来,要拐大弯去寻找解决之道。  (2014年团队在三亚开工作会)
2014年到2015年,在各方的推动下,清华大学技术转移院下设的荷塘投资接手启迪创投,启迪创投的业务新老划断,我们老团队继续管理老基金,转移院的新团队及其未来募集的新基金将定位于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此时,经历的旧体制磨砺的我们决定走自己的路,帮助荷塘投资完成新基金募集之后,我们与一路支持我们的吕大龙学长共同谋划了“银杏创投”蓝图,吕总成为“银杏创投”的创始合伙人。此时,万事俱备,只差东风,感谢老领导徐井宏同学,最后时刻表态支持我们老树生新枝,“清控银杏”由此面世。 从启迪创投到清控银杏,我们历经磨砺,犹如凤凰涅磐一般,浴火重生,华丽转身。
在启迪创投时代,我们一年一度的团队建设走过了祖国的东南西北中:上海、深圳、成都、大连、武汉。五年时间,每年去一个地方,去当地考察交流,观察思考。所以,从1999年到2006年,孵化器时代的投资是播种了种子,如今已是硕果累累;2007年到2015年,启迪创投阶段是锻炼了队伍,今天我们团队的年轻核心骨干已经一起共事十年,为我们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在国内走完了东西南北中之后,我们就开始计划硅谷之旅,没有想到的是历时五年,才终于成行。实现这次旅程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确实不短的五年时间啊!我们的团队从五年前的十来个人,到了今天的三十多人。 老团队,新品牌,新机制。在探索创业创新的道路上,制度的创新无疑激发了团队的活力,2016年4月,清控银杏团队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子基金管理机构的投标中,依靠稳定的团队和出色的业绩,激烈的投标竞争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身份成功中标;7月,清控银杏成立周年之际,我们与国家财政部正式签约,正式成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子基金的管理机构。十七年的积累,化作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
 (清控银杏硅谷考察时在惠普大楼前的合影) 清控银杏的第一次团队建设就来到了全球科技创新的圣地硅谷,其意义不言而喻。这里将是我们的新起点! 后记 十月十五日,硅谷的月圆之夜,年轻人在回酒店的车上唱着“月亮代表我的心”。尽管风雨交加,不见明月当空,我知道万里之外的祖国,神州十一号飞船即将启程,清控银杏的新篇章也将由此开始。
*清控银杏简介—— 清控银杏是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由团队主导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总部位于北京,并在上海、广州、武汉和美国硅谷设有办公室。 清控银杏团队自1999年开始即从事早期科技投资业务,先后创立了“清华科技园孵化器”、“启迪创投”等创新创业品牌,形成了有明显清华特色的投资理念和团队文化,实现了优秀而稳定的基金收益,得到了各类基金出资人的高度认可和持续支持,多次获得极具行业影响力的奖项。目前,清控银杏团队管理的总资产规模近100亿人民币。 清控银杏成立于2015年,此前,团队成员在“启迪创投”的品牌下共事超过十年的历程,创造了优良的投资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