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天子传》
一、内容 由于据称是一位周王的传记,《穆天子传》记述了被设想为在穆王(公元前956-前918年在位)一生中发生的某些事件,他的私人的、政治的和外交的活动以及他与妇人们的关系的一部分。这部著作事实上具有历史传奇性质,在中国同类书中是第一部。即使提到历史事实,它们也仅仅是为了介绍传奇故事而提供的一个托词,而传奇故事则由于其夸诞及感伤而引人注意。大概这部著作应被认为是在古代中国文学中创作史诗为数极少的成功尝试之一(参见杜克义:《中国挽歌的起源》(法文),巴黎:加里马尔出版社,1967年)。 尽管就文献而言本书的价值多少是有限的,不过它的意义在于它揭示周王朝时期生活的不同侧面的方式。除此以外,这本著作包括有关中国及其他民族以及国王与藩属之间关系的数量可观的信息。最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包含有不同于《尚书》或《左传》中的超人的一种神话学典故。通过其西行主题,这部书反映了中国占领全世界的尝试,提出了一位君主及朝廷要对普天之下的芸芸众生实施控制的问题。 二、成书时代及真伪 这个问题曾引起相当剧烈的争论。本书约281年在襄王(或哀襄王,就此名,参见本书《竹书纪年》部分)墓中发现,襄王是魏国的君主(公元前318-前296年在位),本书也就当然定在约公元前350年了,但是有必要分清其不同的部分。《隋书"经籍志》(卷33,第964页)和藤原佐世的书目都把此书作为墓中发现的书加以著录,还附有较晚的郭璞(276-324)的注,分作六卷;通地本由六卷组成。尽管头四卷的真伪毋庸质疑,卷5很可能是由晋朝宫廷学者附加的一个篡入本,这些学者在大约281年负责重建原书写成后的竹简顺序以及使缺失的部分恢复完整。句法分析以及《晋书"束皙传》第1433页所述都显示卷6很可能是由墓中发现的其他19卷文献成份编纂而成的,诸如《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因此这部著作的不同部分就凸现出不同的主题。尽管本书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统一性,即,穆王西行的主题把卷1-4联系起来;但卷6并非置于同样的语境之中,它与穆王对盛姬的宠爱的简短故事有关。 三、文献源流 这部文本的早期历史并不清楚,除了传统文献资料中晋代学者所见的版本;或者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材料以外,此外再无其他本子存在。也许可以推测,在战国时代不同的关于穆王的故事可能存在过,但关于这些我们现在仅仅剩下一些蛛丝马迹。看来晋代的本子似乎也遭到了相当严重的佚失。晁公武(1171年去世,《郡斋读书志》卷九,第1页下)指出它有8514个字;通行本的字数只有6641字。 四、版本 下面是一些重要的版本和刻本;在“(八)”下(附录,第1页起)和卫挺生的书(参见“六”下;卷1,第114页起)提供了更全面的书目名单。 (一)源于天一阁藏本:每页9行,每行×18字,附有郭璞的双行夹注;王渐(玄翰)1350年写的序,以及在281年参与发现本书及其他文献的荀勗的序;重印收入了《四部丛刊》。 (二)《汉魏丛书》(程荣编,1592年)版本;每页9行,每行20字;有郭璞注,序的情况和(一)相同。归黄丕烈(1763-1825)所有并有他手批校注的这个刻本的一个本子由山东省立图书馆在1934年加以重印。 (三)《增订汉魏丛书》(王谟编,1791年)本;每页9行,每行20字;王渐(玄翰)序;王谟跋(1788);郭璞注。 (四)《汉魏丛书采珍》(《龙威秘书》丛书第一辑,1794年);每页9行,每行20字;有郭璞注及王渐序,汪明际注释。 (五)《古今逸史》本;每页10行,每行20字,有郭璞注及荀勗序,吴琯(1571年进士)编。 (六)洪颐煊(1765-1837)1800年校注本,收在《平津馆丛书》中,包括洪氏自己的注。还有郭璞注,以及荀勗的序;每页11行,每行20字;从《隋书》及《四库》馆臣采录的书目提要,刊印于正文之后。这个版本重印于《龙溪精舍丛书》、《四部备要》中,在《丛书集成》本中有标点。 (七)《覆校穆天子传》,有翟云升注,及一部分郭璞注;在《五经岁徧斋校书三种》(1838年序)中。 (八)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台北:1976年重印;标点本,包括前代注释家的注释及顾实自己的注;七幅地图。 在最容易找到的版本中,《四部备要》本(马蒂尔的译本复制了它;参见下引)最容易读,尽管没有在专名旁边作标点符号,可能会对那些于此书不熟的人来说提供了困难。《丛书集成》本的特点是不容易读;《四部丛刊》本和《汉魏丛书》本中几乎没有专门的注。对于那些从事系统研究《穆天子传》的人来说,顾实本对卷1-4是必不可少的,它印得字迹清楚,并有标点,几乎没有错讹。版本及第二手研究的清单长达52页。最好的传统注释是郭璞注。它引用了《山海经》和《尔雅》,还有洪颐煊的注,但是这些注对于说明这本书的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如地名的认定以及对所提到的神话加以阐释来说,并不总是足够多的。 五、译本 就我们所知,还没有现代汉语译本或者日文译本出版。最早的英语翻译是E.J.爱德尔的译文(《中国书评》17期,1888年,第223-240及247-258页);但是如同很多十九世纪的译文一样,这个英文译本没有能够紧扣原文。这个版本缺少注释,还有一些错误。第二个英文译文,是郑德坤所作(《亚洲文会杂志》64期,1934年,第124-142页及65期,第128-149页),比爱德尔的译文质量有提高,而且较爱德尔的译文还多了一个简短的校注。本书的一部分由列奥帕德"德"索绪尔译为法文,题为《公元前十世纪的穆王行记》,刊在《亚洲学刊》(法文)第二批丛书第17号(1921年)第247页起;但它仅仅是重复了一下爱德尔的著作而已(参见伯希和在《通报》21期,1922年,第98-102页上的书评)。关于一个附有导言的完全的校注翻译并影印了《四部备要》本的译本,参见荷米"马蒂尔《穆天子传:译注、考证研究》,巴黎:法兰西学院,高等汉学研究所,1978年。这部书包括一个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的词语索引。 六、已出版的不附原文的研究著作 (一)西文: (1)杜克义:《关于〈穆天子传〉的分类》(法文);《东方杂志》(Acta Orientalia),9期(1958年),第45-49页。 (2)何四维:《冢中书》;《亚洲研究》(德文)18、19合刊(1965年),第78-89页;尤其是第86页起。 (3)也可参看沙畹,在《史记》(法译本)卷二,第6页以下及卷五,第480页以下。 (二)汉语: (1)张公量:刊于《禹贡》1卷5期,第6页起;2卷5期,第31页起;2卷6期,第18页起;以及3卷4期,第31页以下(1934-1935)上的系列论文。 (2)卫聚贤:《〈穆天子传〉的研究》;《古史研究》1期(1931年),第187-245页。 (3)顾颉刚:《〈穆天子传〉及其著作时代》;《文史哲》1期(1951年7月)第63-68页。 (4)卫挺生(1890年生):《〈穆天子传〉今考》,3卷;台北:中华学苑,1970年,在这部自命为“对穆王旅行的现代科学研究”的著作中,作者考虑了穆王的纪年,周代的历史事件及本书中提出的地理问题;他得出一些论据证明了这本书的真实性。卷三包括年历表和地图。 (5)王范之:《〈穆天子传〉与所记古代地名和部族》;《文史哲》6期(1963年)。 (6)丁谦:参见《地理杂志》6期(1915年)及11期(1920年)。 (7)杜而未:《〈穆天子传〉与〈山海经〉》;《山海经神话系统》一书中;台北:学生书局,1976年,第137-141页。 (三)日语: (1)小川琢治:《周穆王的西征》;在《支那地理研究续集》中,东京:考文堂,1929年,第165页以下。 (2)小川琢治:《〈穆天子传〉考》;在《狩野教授还历记念》中;东京:考文堂,1928年。 (3)小川琢治:《〈穆天子传〉的西王母》;在《支那历史地理研究》Ⅰ中;东京:考文堂,1928-1929年,第239页以下。 七、索引 《燕丹子、山海经、穆天子传逐字索引》,刘殿爵及陈方正编:《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将出。 ——荷米"马蒂尔 (王志平 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