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挖掘情绪背后的限制性信念

 勿忘我杂谈 2019-04-15
当时,我便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断定我是不能脱离大人的陪伴和照顾而独自生活的很好的,我是一个很弱小、很无助的人,我需要人的关怀和照顾。事实上,这个情况并不是真实的,虽然这种感受对当时的我来说栩栩若生,但真实情况是,我完全有能力独处,也完全可以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以我现在成年人的眼光和智慧我愿对当时的那个我说一句"亲爱的,你长大了,你可以去尝试过你想要的生活,我爱你,我也会一直在这里等你。"然后,去探索独自生活可能会有的充实和快乐,可以读书,可以慢跑,可以练习英语,做各种自己喜欢的事情,慢慢的我从害怕独处到变成了一个彻底享受独处生活的人。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体验当中,有多少这样的经历,当时的你看着父母的争吵内心异常恐惧,却不知道如何让他们停下来;你想看自己喜欢的漫画书,父母却残忍的撕掉,同时告诉你那些东西不能提高成绩没什么用;你想买点小零食,想解解馋,但妈妈一把夺过来对你一顿痛骂,太不懂事,那么大还好意思吃;当你想和家人好好的聊聊天、谈谈心的时候,他们只会一本正经的跟你讲道理......就在这些时刻里,你的心中默默的形成了某个想法或者判断,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让父母生气,我是个不懂事的坏孩子。

这些潜藏在我们大脑深处和我们当时的感受紧密相连的思想在几次类似的实践中慢慢的固化下来,形成了我们对于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认知基础的一部分。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已经忘掉这这部分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当那种感受和信念还是会时不时的从我们的头脑中冒出来,遇到一件心爱的衣服,不管质量多好"怎么这么贵啊",遇到一个可心的男孩子"这么优秀,能看上我嘛",遇到一个适合的工作机会"都有内部安排,我应聘也聘不上的"。

这些没来由的想法都是来自于我们生命早期无意识形成的限制性信念,它归根结底主要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无用",这往往是我们在孩童时代,父母为我们包办代替了太多的事情,导致我们动手能力的缺乏。每个孩子都曾经想过去帮父母的忙做点家务,但往往因为做不好,笨手笨脚帮了倒忙,碰到手疾眼快急性子的父母,我们就很少有机会再去尝试锻炼自己了。这样往往就是越不做越不会做,越不会做越逃避做,最后做什么也做不好,那就产生了依赖心和不自信的感觉。

第二个是"无望"。童年时,我们常常有很多的梦想,做一个科学家,做一个运动员,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时候的梦想总是那么纯净和高尚。有些父母本能的觉得孩子的梦想难以实现,没有积极引导,而是否定。慢慢的,孩子也就觉得自己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努力也没什么用。到最后,连尝试都不愿意,遇事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实际上,梦想最大的作用是激烈我们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为梦想而做的每一分努力都能让我们有机会在未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三个是"无价值"。自我价值感低,对自己充满负面的评价。轻者影响自己的亲子、伴侣及同事关系,重则自我攻击,产生抑郁或者自杀的倾向。我记得自己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我价值感特别低,那时候精神倦怠,身心萎靡,感觉自己活着都觉得很没有意思。每个人都有间或的能量低潮期,只要我们能够包容和接纳那个时刻的自己。逐渐的做一些力所能力的事情来改善和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才能顺利的走出无价值的漩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