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深度育儿(ID:baomabaobao) 用心,才能发现孩子给我们的感动 昨天下午接孩子,然后带他去寄快递,因为怕快递店关门,拉着儿子不免走得急了点。 他跟着我走了一段,突然停了下来,我回头想催他快点,却看到他面无表情,手塞在口袋里掏呀掏呀。 我:? 就见他掏出来一次看看手里,又塞进去掏啊掏,再拿出来看,看完又塞回去掏。那表情专注极了。 我干脆停下来,想看看他究竟要做什么。 终于,他掏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紧紧握住手,跑到我跟前,献宝一样张开手:妈妈,你看你看! 我低头去看,小手里明明什么都没有啊! 他急了,指着自己手心的某一处:妈妈,看这里! 我凑过去,睁大眼睛使劲看,哦,终于看到了,原来那是一粒小得几乎用肉眼看不到的晶晶粉,在夕阳的余晖下,偶尔闪现一下钻石一样的光芒。 他小心翼翼地把那粒晶晶粉按在我手心,用生怕吹跑了那粒晶晶粉的语气说:妈妈,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是不是像你的戒指一样美丽? 我:…… 大力点头:对!特别美丽,谢谢你送我这么好的礼物,这么小的礼物,你保存起来一定很困难吧? 他又去口袋里掏,妈妈,我这里还有很多呢!我怕一个会丢,就粘了很多放在口袋里。 果然,这次他展开手,手心里粘着很多亮闪闪的晶晶粉。 我大为感动。 你如何能想象,一个幼儿园的孩子,是怎样珍而重之地把这些几乎没办法收集起来的小东西装在口袋里,焦急地等待放学,再把自己最宝贝的东西献宝一样送给最爱的妈妈。 也只有像孩子这样,把妈妈当做自己全世界的人,才能时时刻刻惦记着你,遇到什么好东西都想和你分享吧! 用心,才能和孩子培养深沉的默契 在绘本馆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令我印象格外深刻。 她是个很文静的小姑娘,最习惯性的动作就是一句话不说,依偎在我身边,静静看我忙这忙那。 她妈妈带她来的时候,她才三岁多的样子,想玩拼图,妈妈不耐烦教,就说别人家孩子都是自己照图纸拼,这还需要教? 于是我坐在她旁边,耐心地教她观察拼块的轮廓,顺序,布局,色彩等。她特别聪明,教了一次就明白其中诀窍。但是以后每次她要玩,都一定要我坐在旁边陪着她。 后来我因为结婚,请了好几个月的假,自然也好久没有见到她。 等到我重新回去上班,有一天她和妈妈来了,我再也忘不了她当时看我的样子。 她正仰头和妈妈说着什么,一转头看到我,就被钉在门口,一动不动地盯着我,也不说话,也没有表情,那样子就好像不认识我。 我微笑地看着她,叫她的名字。 她还是没有反应,她妈妈在旁边捅她:这孩子,不是天天念叨阿姨,现在怎么傻了? 她这才反应过来,一句话不说,飞奔到我跟前,一把搂住我,几分钟都没有放开。 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也重重地抱住她,为了她全然的信任和依赖,为了我和她之间那种不说话也明白彼此的默契。 用眼,会发现孩子满是“缺点” 因为运营公号,经常能在后台看到家长们很烦恼地问: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磨蹭? 怎样才能让孩子不乱发脾气? 怎样才能让孩子自觉学习? 没有答案。 再多的鸡汤,其实也解决不了这些实际“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 如果你,一刻不停地盯着某样东西,哪怕它是颗璀璨的钻石,你也会发现它身上的瑕疵,不完美。 同样地,如果你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盯着孩子,你就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满是缺点。 不够聪明。 动手能力弱。 执行力不够强。 专注力不够好。 自觉性不够高。 太拖沓太懒散。 脾气太坏悟性不高…… 多少亲子关系,就是这样毁掉的。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只用眼睛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用心,去深究冰山之下的原因。 家长对着这表面现象想尽办法,却徒劳无功,孩子被步步紧逼,灵魂没有喘息的余地。 更没有生长的空间。 想想我们自己,早上起床睁开眼,尚且要发呆几分钟,想想今天穿什么,早餐吃什么。 而我们的孩子,一旦面露迷茫,发呆几分钟,就会被家长气急败坏呵斥:发什么呆?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记得有一次在饭店吃饭,刚好那个饭店在一所学校门口,我被里面的场景惊呆了。 几乎每张桌子后面都是妈妈和孩子,妈妈一边往孩子嘴里塞饭,一边听孩子背课文,背古诗,练口语,做计算。 …… 大人们觉得孩子正处在学习的黄金时期,浪费一分一秒,都等同犯罪。 却没有想过,两岁孩子的眼睛为何那样充满灵气。 而我们十二岁的孩子为何眼神呆滞,双目无神。 更有许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无法容忍孩子的犯错。 记得孩子刚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他一旦发音不准,或者小测试的时候点错了题目要求的对象,我就不自觉提高音量,孩子就会怯怯地看我:妈妈,你说应该点哪个? 我呆住,是啊,正是因为孩子不会,才要学的,不是吗? 而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是吗? 那以后我再也不在乎孩子的犯错,甚至鼓励他去犯错,只有错了,才要机会纠正,才更能印象深刻。 发呆,犯错,磨蹭,这些都是成长必须经历的,你不允许他经历这些,他的成长过程就“掺了假”。 给生命留白,才能让他有生长的空间和余地。 懂,比爱更重要 我们常常会说,在两性关系里,懂比爱更重要。 其实在亲子关系里,又何尝不是这样。 一个小小的孩子,他常常会做很多在我们大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假如你只是用眼睛去看,你就体会不到他内在的出发点,他真正的需求,你也就无法理解他,你就会觉得,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你不懂他,也就只能站在局外,暴跳如雷,却无可奈何。 只有当你跳过现象,不依赖自己的眼睛,用心去体会孩子,才能和他培养深厚的默契,产生心灵的共鸣,才能从源头影响孩子。 这影响对孩子才是深远的。 就好比前几天早上,我正在厨房给孩子做早餐,一回头,家里只剩两只玻璃杯,又有一只牺牲在儿子辣手之下。 我第一反应就是生气,但是尽力压制后,皱眉问他:怎么回事? 他怯怯地嗫嚅:妈妈,我只是想给你倒杯水…… 声音到最后几乎听不见,我却一下子难受起来,小小的孩子,已经知道心疼妈妈,我又怎可能因为区区一只杯子,打击孩子满满的爱心? 假如我当时就暴跳如雷,孩子还会告诉我真正的原因吗? 假如我不分皂白就大声呵斥,日后孩子还敢再倒水给妈妈喝吗? 培养生命的韧性 你观察过大风天里自己养的植物吗? 前段时间和孩子一起种了两棵向日葵,放在阳台上。纤细的茎,那么柔弱,在大风中起起伏伏,我总担心它会被吹折。 然而那看似柔弱的茎,却有着惊人的韧性,虽然被吹弯了腰,但却等闲不会断掉。 这就是属于生命的韧性。 如果孩子是一棵树,用心和孩子交流就是给树的根部施肥浇水,然后耐心等待它自己成长。 这样长大的树苗才能真正成才,因为养育它的人提供了充分的生长空间和时间,激发生命自身的力量,使它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和顽强的韧性。 用眼盯着孩子,就是向它的叶子上喷水,然后恨铁不成钢地呵斥:你长啊!倒是快点长啊!树苗纹丝不动,于是家长更加焦虑,直接动手拔苗助长…… 隔靴搔痒,不外如是。 这样生长的植物,根系浅薄,大风来临很可能被连根拔起,或者因为缺少营养水分而枯萎。 这其实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养育孩子春风化雨,从不费什么力气,孩子还能生长得很好。 而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恨不能替孩子去成长,却最终不得不面对孩子泯然于众人的结果。 作者:沐辰,家有男孩初长成。绘本阅读达人。用琴棋书画之笔,与您分享柴米油盐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