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林湖出土了“怪”瓷器,它竟是一个墓志,还破解了难解的谜团!

 历史解密坊 2019-04-15

古墓可以看做是一座座的地下宝库,每座墓穴中都会有不少的随葬器物,即使墓主人的身份不同,但墓内有一样东西是肯定少不了的,这就是墓志铭。古墓中的墓室铭多为刻字石碑,但今天小编要说的墓志铭非常奇怪,它竟刻在一件瓷器上,如果您想知道这件瓷器背后的秘密,那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7年,浙江省慈溪县上林湖村的村民在队长的带领下,前往当地的吴家溪进行翻土,准备开始春耕播种。正在大家热火朝天的犁地时,一个村民的犁头突然发出一声闷响,村民赶忙弯腰查看,却从土中挖出了一块青石板。他赶忙叫来几个村民,大家费力地揭开石板后,露出了一个神秘的黑洞,村民们这才意识到可能挖到了古墓。

村长在得知消息后不敢怠慢,赶忙派人将现场保护了起来,并赶快回村,打电话通知了当地的文物局,文物局的领导接到电话后,非常重视,便派了一名专家,领着七八名考古工作者,前来进行勘测性调查。文物局之所以会如此重视,就是因为之前在此地已经确定了上林湖越窑遗址,此次的发现可能会带来重大收获。

果然,这位专家领人来到了现场,经过考察,确定黑窟窿是一个盗洞,盗洞下的陵墓,已经成了一个空墓,但可喜的是,这座空墓的四周,就是一个古代的墓葬群,经过保护性发掘,最终确定这是一片家族式的墓地,可是出土的随葬器物数量不多,除了金石玉器之外,就是以几十个瓷罐子,专家小心翼翼的将其放入保护箱中,全部运到了文物局仓库中。

这片陵墓的保护性发掘工作完成后,专家们就开始了对这批文物的鉴定,他们仔细研究过器物风格后,初步确定修建墓葬的时代应该为唐代,不过从出土文物的等级不高,很难以确定墓主人的生前信息。

就在专家们心气低落的时候,一件“非同一般”的文物,被发现了。

一位专家们手里拿着软毛刷,他将其中的一个瓷罐仔细清理后,居然在罐外的泥垢之下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这让专家们异常兴奋。

这件瓷罐口径为9.7厘米,高19.4厘米,通体上下施青黄釉,釉面匀净光滑泛出光泽,是典型的越窑罐型。 专家们断定,有字的瓷罐可能就是一尊墓志铭。其制法也相对比较复杂,先拉坯胎,之后在素胎瓷罐刻墓志铭,施加青釉后烧制完成再为墓主人随葬。

经过一番保护性清洗后,接下来的破解文字工作就变得相当顺利,文字的内容证明了该罐为墓志铭的推论,其中内容大致为墓主一生的概括,以及家庭成员的介绍,而最让专家们重视的一句话为“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意思就是说,在唐代光启三年的时候,墓主人在贡窑北山被下葬。

在该段墓志铭文记载的内容中,有两点价值值得肯定,其一是关于贡窑的发现,其二是关于贡窑的具体位置,下面我们来一一说明。

第一,根据上面所提到的“光启三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确定了在唐光启三年,上林湖地区已经有了所谓的贡窑,这让专家们在研究陶瓷的历史上,对贡窑出现的时间有了准确的时间节点,从而为贡窑存在的历史,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二,墓志中对贡窑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人们的印象中,贡窑所指的一般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这在《宋史》与《宋会要辑稿》中都有所记载,认为贡窑所进贡的瓷器,多为贵族使用,而庶民是无权使用的。该瓷罐的出土,恰恰纠正了这一点错误,不仅证明了上林湖附近的确有过贡窑的存在,还并为日后对陶器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瓷器历来有着“美观儒雅”“千年不朽”之称,用瓷器来制作墓志铭,无疑是一种新奇的想法,当然,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古人烧制陶瓷的高超技巧,也正是因为墓志铭被刻在了这尊陶罐之上,这些已逾千年的文字才能永垂不朽,为我们后世人所敬仰与膜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