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百问

 臭心结 2019-04-15

一、《伤寒论》所论的伤寒,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

二、怎样理解《伤寒论》中的邪与正?

三、怎样理解《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涵义?

四、表证是否就是太阳病?

五、“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是什么意思?

六、阳明中寒是不是太阴病?

七、口苦咽干是否就是少阳病?

八、霍乱是不是太阴病?

九、合病和并病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叫作两感?

十、189条,既发热恶寒,又口苦咽干,腹满微喘,为什么不三阳合病,却叫阳明中风呢?

十一、葛根芩连汤证可不可以叫作“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

十二、146 条"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是太阳病,“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病,治用桂枝汤加小柴胡汤的复方,为什么不叫太少合病,而只说“伤寒六七日”?

十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否太少合病或太少两感?

十四、48条的二阳并病,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脉涩,当以何方更发其汗? 

十五、张仲景把38条脉浮紧的大青龙汤证称为“太阳中风”,把39条脉浮缓的大青龙汤证称为“伤寒",有的注家说这是张仲景有意识地名词互用,示人以辨证为主,不要在名词上作纠缠,是这样的吗?

十六、大青龙汤证之“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与“脉微弱”,“汗出恶风",毫无共同之处,为什么条文中还郑重提出“若脉微弱、汙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十八、27条既然说"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为什么还要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十七、39条的大青龙汤证指出“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有什么意义?

十九、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注家有将本条分为两段的,认为“表未解也”以上为前段,应予桂枝汤解表,“喘而汗出者”以下才是葛根芩连汤证。也有认为本条都是葛根芩连汤证,不应分为两段的,那一种说法为是?

二十、139 条“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医宗金鉴》认为“复下之”应是“复下利",并说,“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柯韵伯则认为“下”是攻下,他说,“医以心下结为病未尽,而复下之。”究竟娜一种说法为是? 

二十一、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 ,不吐不下,成注认为是未经吐下,尤在泾认为是自觉症状,即想吐又吐不出,想泻又泻不下。两种解释,哪一种说法为是?

二十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述证过于简单,能用大承气汤吗?

二十三、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6条是“服桂枝汤,大汗出后……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什么脉象同而方剂不同?

二十四、52条说:“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可是57条又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为什么脉同而方不同?

二十五、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浮数是否即浮紧的变词?

二十六、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脉象有尺中独迟者否?迟脉主寒,何以说是“荣气不足”?

二十七、《伤寒论》中真脉象,常分阴脉阳脉。有人认为,阴阳是指尺寸的部位而言,有人认为阴阳是指浮取沉取——即诊脉方法轻按重按而言,究竟哪种讲法为是?

二十八、如此说来,张仲景何不直接称为寸脉、尺脉,却称为阴脉、阳脉呢?

二十九、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 ,而有的《中医基础学》却说“脉浮而迟为表寒”,哪一种说法为是?

三十、“数则为虚”应怎样理解?

三十一、结胸证本有烦躁症状,也不一定都是死证,为什么133条说“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三十二、结胸证邪盛的烦躁,和末期临死前的烦躁,除了出现的时间有早晚之别以外,还有其他的鉴别法吗?

三十三、137条的结胸证,不大便已五六日,又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发潮热,并且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按,如何鉴别这是结胸而不是胃家实?

三十四、结胸证,后世有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的不同分类,在《伤寒论》诸结胸条文中,如何分法?

三十五、结胸的脉象,135条是沉而紧,140条说"脉浮者,必结胸",128条又说“寸脉浮、关脉沉"。为什么病同而脉象不同?

三十六、结胸、脏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十七、129条以时时下利作为脏结的特点之一,以与结胸证相鉴别,可是150条又说:“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岂不是结胸证也能下利吗?

三十八、太阴病提纲云:“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胸下结硬的,病理如何?亦能给以病名否? 

三十九、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能成为心下但满而不痛的痞硬,能不能成为按之濡的气痞?

四十、半夏泻心汤所治的心下痞硬,其病理是寒热互结吗?

四十一、气痞为什么关脉浮?气痞有没有不因误下而成的?

四十二、气痞之兼表阳虚者,表未解者,都有恶寒证,二者如何区别?如何治疗?

四十三、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和脉微欲绝,里寒外热,下利清谷,都是阴盛格阳,脉象为什么不同?

四十四、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是不是在发热浮脉的同时,还具有“腹满而吐,自利益甚”等症状?不然的话,怎能叫作太阴病?

四十五、“手足自湿"是伤寒系在太阴,论中虽有明文,但并没有提到小便不利,大便不实,这两个症状是不是根据“太阴病”三字作出的估计?

四十六、你说太阴表证继续发展为腹满吐利的太阴里证之后,脉必不浮,也不能再用桂枝汤发汗了,恐怕也不尽然,临床用解表发汗法治腹泻是常有的,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记载,治过一谢姓夏月“下利日数十行,脉不沉而浮者”不就是用桂枝汤加神曲、谷麦芽、赤茯苓治愈的吗?

四十七、214条“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这是不是说小承气汤的主脉是滑而疾?

四十八、太阳病麻桂复方证的发热恶寒如疟状和少阳病的往来寒热有何不同?为什么还说热多寒少?

四十九、15 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其气上冲”是一种什么样的症状?其病理如何解释?

五十、太阳病下之,有表未解者,怎样才算表未解?

五十一、小青龙汤证兼证之噎是什么样的症状?

五十二、服小青龙汤后出现渴,何以知是“寒去欲解"?小青龙证不是本来就可以兼渴吗?

五十三、《内经,热论》阳明受病是身热而目痛,鼻干不得卧,为什么《伤寒论》中没见到这样的阳明病?如果见到这样的阳明病,应怎样治疗?

五十四、栀子汤证的少气是否短气?为什么少气加甘草?

五十五、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发热了,为什么说无表里证,难道发热不是表证吗?

五十六、郁冒和战汗有何异同? 

五十七、冒家汗出自愈,但少阴病下利而头眩的时时自冒却是死证,两种冒有何不同?

五十八、249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为什么证同而方剂不同?

五十九、《伤寒论》中的腹胀满共有几种原因?

六十、“汗出谵语者”,何以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六十一、252条病人既然"大便难”“身微热”,为什么又说“无表里证”?

六十二、背恶寒一证,见于附子汤证,也见于白虎加人参汤证,为什么病理不同而症状相同?

六十三、太阳病误下后,有“其气上冲者",有“微喘”者,有“脉促胸满"者,有“因作结胸”者,有“因作痞”者,这些不同的结果有无内在联系?

六十四、衄也必亡血,但衄家和亡血家发汗后的变证却各不相同,是什么原因?

六十五、92条“病头痛发热脉反沉”与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一样,都是表兼里寒,但92条只用四逆汤温里,301条却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兼发汗,为什么?

六十六、有的讲义讲,“本条(92条)虽只提到脉沉,并无里虚里寒症状,但从脉测证,还有下利清谷等症状。”是这样的吗?

六十七、《素问●皮部论》云:“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据此,注《伤寒论》者,有谓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反发热,就是从阳部注于经,附子汤证的骨节痛,就是从阴内注于骨,是这祥的吗?

六十八、消渴是厥阴病的特点,为什么又说“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六十九、111 条中风又火劫发汗,以致阴阳俱虚竭,为什么最后又说"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七十、30条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332条“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为什么都在夜半?

       七十一、桂枝汤方后注云:“温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太阳中风,本自汗出,何以知是药后之汗,而不是中风之汗?

七十二、桂枝汤内用芍药,是否为了敛汗?

七十三、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旧注有主张改“去桂”为“去芍药”的,正确与否?

七十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目的,虽然不是为了发汗,本条也没有心下悸、气上冲等症状,但是不去桂也不会有什么坏处吧?

七十五、小柴胡汤中为什么用人参?若不渴外有微热为什么又去人参? 

七十六、服去桂加白术汤后,“其身如痹",可能是附子量大中毒,未必是“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吧?

七十七、无汗不可用桂枝汤吗?

七十八、“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酒客病是什么样的病?酒客病为什么不能用桂枝汤?

七十九、“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为什么?

八十、92条“病头痛发热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若不差”三字,张路玉、柯韵伯认为是服解肌发汗药后病不差,成无己认为表病见沉脉本当差,仍身疼痛,故曰不差。这两种说法哪一种为是?

九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止一次地提示我们,表证兼有里实证的应当先汗后下,即使仅仅是面色缘缘正赤那样轻微的外邪怫郁在表,也要先解之熏之,之后,才可攻里。可是90条又说:“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这又不强调先汗后下,岂不自相矛盾?

九十一、你认为先下后汗是指病邪“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说的,但在《伤寒论》中最多见的是先汗后下证,而先下后汗证的条文并未见到,这是不是从理论上说,有可能由内之外,而从临床来说,则不易见到这样的病例?

九十二、你认为91条的精神是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但是过去的注家们都说本条是提示治病要先急后缓,就是说,表证急于里证的,应当先汗后下,里证急于表证的,又当先下后汗,这是示人以权宜之计,兼之本条中已有过“急当救里”、“急当救表”之文,因此,我们认为用先急后缓解释本条,更为简明易懂。你同意吗?

九十三、研究和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在历代有代表性者,有哪几种?

九十四、对后世有影响的《伤寒论》注家有哪几家?

九十五、朱肱《南阳活人书》的特点是什么?

九十六、成无已《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九十七、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有什么特点? 

九十八、张志聪的《伤寒论宗印》有什么特点?

九十九、柯琴的《伤寒来苏集》有什么特点?

一百、尤怡的《伤寒贯珠集》有什么特点?

一百零一、徐大椿的《伤寒类方》有什么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