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公共空间如何利用?这些经典案例告诉你

 健康慢走 2019-04-15

社区里的公共空间原本应该是居民共享的空间,但现实中却多有荒废或被侵占的现象,圈地种菜、楼道里乱堆杂物、车辆随意停放……这些现象不仅引发群众不满,也严重影响城市文明。

如何利用和改造公共空间,是摆在社区工作者眼前的一道考题。废旧的厂房、乱草丛生的绿地、不起眼的架空层……这些公共空间在经过一番改造和包装,旧貌换新颜,成为社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废旧空间种文化 孵化出社区精神家园

在成都市郫都城区的沱江绿道畔,废弃了近两年的菠萝滩电站,如今迎来全新用途。在菠萝滩电站旧址打造的郫筒街道“郫县故事”暨伏龙社区公共空间正式建成开放,该空间集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公众参与、组织孵化功能为一体,集中体现郫都区水文化及水利电力发展历程。电站外墙面刷成了一幅大型的田园风景画,和旁边的绿道景色融为一体;现场还保留了发电机组等设施,具有浓郁的地标感和历史感。

成都市变废为宝的菠萝滩电站 图片来源:网络

将废旧的电站重新利用,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具有社区地域特色的公共开放空间,展现“文化家园”的品牌,这是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智慧结晶。同样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社区公共空间的,还有武汉市百步亭社区。

200多个造型各异的亭子是百步亭的一大特色,围绕亭子“做文章”也成了百步亭人努力的方向。居民以亭为载体开展文化活动,找个亭子、搭个班子,如今亭子里的歌友会、棋友会、书友会,成为了亭文化的一道风景。题亭名,赋亭联,是居民热心参与的一项文化活动,每座亭子都是一项文化活动的举办阵地,也成了居民心连心的纽带。“唱了歌,回家不吵架;跳了舞,身体更硬朗。”社区居民笑着说。

2
不毛之地变身社区花园 激发居民改造热情

上海杨浦区鞍山四村里的一块绿地曾因疏于管理,成了“不毛之地”。热心的社区居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绿地种植鸡冠花,一年不到,鸡冠花从一小株变成了一大丛,周围还长满了各种鲜花和绿色植物。现在,这片小区绿地的维护,从植物播种到浇水,都由社区孩子组成的志愿者小队打理,一切井井有条。站在孩子身后的家长不时会撸起袖子帮一把,社区里的老人们也乐呵呵地在一旁看热闹……曾经荒芜的地方,成了小区里的人气聚点。

社区儿童活动室 

社区儿童活动室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