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伟天英 2019-04-15

“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弦诗三百”

华夏文化中的诗、乐、舞

在人们生活中交相辉映。

在古琴的幽幽声中,

舞者一颦一笑,

水袖翻飞,迤逦婀娜,

明眸流转,裙裾飞扬,

恍若穿越千年。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中国文化之清雅,最清雅者莫过于古琴。鼓琴宜高士,宜寺,宜雪,宜江畔,宜竹海松涛。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元 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

春秋时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由古琴而相识、相知、相绝;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东汉蔡邕站在门外听古琴声,就知道弹琴者心内杀机重重;

晋人嵇康临刑前哀叹的却是《广陵散》的失传;唐代大家韩愈为孔子琴曲《猗兰操》写琴辞,“君子之伤,君子之守”圣贤写心,高古坦然。

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史,由一床古琴贯穿始终。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有一句看似矛盾的话说:“古琴很易学,但是也是最难学的乐器。”

好学,是因为它的技法比起其他的乐器来说,相对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难学,是如何在琴声中表达更深一层的人文思想、美学思想,甚至是琴人自身灵性层面的体悟。

这难学的层次,往往不是在功利贪求的心中得到的,而是在长期无为而为的修习与观照中,内化于心,悠然而生于指下,无为之心飘渺尘外,此心手相应,与七弦共吟,清朗蕴籍,妙韵溢空,恍若仙音。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在古琴学习的最初,也不能把琴技和心法脱离成两个不相关的部分来,技法即心法,心法融于技法,二者密不可分。其中关键,在古人琴论可窥见其要。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首先是琴容。古人谓弹琴有五能:“坐欲安,视欲专,意欲闲,神欲鲜,指欲坚。”

这里对琴者的琴容有所要求,在入座前,往往还要求整理衣冠,沐手焚香等等,使入座弹琴时坐姿端正、形容庄严,气度娴穆安和。

形正而意正,身安而气和,人的外在形容与内在性情是有着直接联系的。《诚一堂琴谱》中记载:习琴之友,必期博雅端方之士,方可传之,轻浮佻达者岂可语此?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其二是神气。神气乃精神与气质,二者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互相作用,又有所不同。

若是以气抚弦,气贯于中,其音各异。当气息绵延,落于指下,其声徐婉;气息燥急,其声激浪;气息舒达,其声旷远;气息内敛,其声沉寂。

通过气息来抚琴,可以让内在的精神气息与外在的琴音合二为一,同时声音鼓荡而形成的音波磁场,又将抚琴人置身其场中,使之入境。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古琴何以雅?李贽说: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七弦之上,有五行之音,

七弦之下,有木石同和。

一床琴,吟奏的不仅仅是音乐,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抚琴人对万般世间的哲思。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弦与指合,指与音和,音与意和”,《溪山琴况》这样描述弹琴的第一层境界。

第一层即是最高追求。手指只是物理工具,真正触弦的——是心。

而要达到此种程度,恐怕需要付出一生的修为。

技艺精进,精神打磨,才有可能天人合一,奏出峨峨高山、洋洋流水。

习琴是一场经得起繁华、耐得住寂寞的修行。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