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风潮。它把火种撒遍了世界各国,它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十月革命给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以极大的影响。它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合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变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同其他地区的人民一样,遥远的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也从十月革命的光辉榜样中,吸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得到了无限的鼓舞、光明和希望。 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多年间,拉丁美洲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地主阶层的阵地由于各种因素,有了一定程度的削弱,但大土地所有制仍然拥有很大的势力。外国垄断资本,特别是美国垄断资本对拉丁美洲的控制步步加深。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本阶层和工人阶层的力量有所加强,民族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还参加到斗争行列中来。工人阶级由于建立了自己的先锋组织,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但政权依然掌握在大资本家、大地主和大官僚手中,他们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所以,从社会性质上看,它仍然属于半殖民地的范畴,人民群众的革命任务,仍然是要为完成资本主义民主革命而奋斗。不过,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比较迅速,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得也比较快,这就为民族解放运动的成长创造了先决条件。 一战的堑壕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各种尖锐的矛盾所产生的后果,是一次世界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大规模的流血战争。但大战爆发后,拉丁美洲各国一般都没有卷入战争的漩涡。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拉圭、委内瑞拉与萨尔瓦多等七国,始终维持中立。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秘鲁、乌拉圭和多米尼加五国,虽然宣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但未正式宣战。古巴、巴拿马、海地、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巴西等八国,在战争末期,曾追随美国参加对德的战争,但实际上出兵很少,如古巴和巴西所派出的主要是一些飞行员和医疗人员,而且不久大战就结束了。所以,在大战期间,拉丁美洲地区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受到损失。 一、政治经济情况 大战期间,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大战以前,大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在经济上主要依附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大战爆发以后,欧洲各国忙于战争,对拉丁美洲的经济钳制被迫放松了。它们甚至还从拉丁美洲国家抽出一部分资本,提走一部分贷款以及变卖一部分产业。仅在战争的第一年,英国的投资就降至37亿美元,法国的投资降至12亿美元,减少了四亿美元,德国的投资则丧失殆尽。同时,参战各国对原料和粮食的需求大为增加,这为拉丁美洲各国(特别是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其次是乌拉圭和古巴)较快地发展民族工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拉丁美洲各国的工农业生产一度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因而也就一度出现过繁荣局面。 在巴西,农林业产品如大米、茶叶和橡胶等,工业方面如采煤、制鞋业、制帽业和纺织业等,都有较迅速的增长;仅圣保罗一个城市的制帽业工厂,便发展到十九个;战前全靠进口的工业品如纺织品、帽、鞋等,都已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整个战争期间,巴西所创立的新企业,共达5900多家。在阿根廷,牛油、肉类和羊毛的输出量,已超过美国和澳大利亚,占世界第一位;小麦的输出量,每年已增至5010万公担,占世界第三位,达到了阿根廷历史上最高水平;工业方面如纺织、冶金、造船、电机、水银、石油、木材和采煤等,也都有相当大的发展;至1920年,阿根廷的对外贸易,已近20亿美元.此外,古巴的制糖业,智利的硝石业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纺织、食品、木材、石油和制药等工业,都曾有较显著的进展。 欧洲战后的废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欧洲市场对进口原料需要的下降,拉丁美洲各国的工农业生产开始萎缩,一度遭到危机。但这次危机所经历的时间不长。特别自1924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以后,在整个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拉丁美洲的工农业生产量又不断上升。不过,战争和战后时期的经济发展,并没有改变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性质。这时期得到增长的,绝大部分属于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其他原料加工工业,重工业很少发展。农业方面低增长,同样陷于一两种特殊经济作物,没有改变单一产品制经济的状态。 在上述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美国的干涉和奴役却步步加深。当欧洲各国忙于战争时,美国便乘机通过贷款、收购土地、直接开办工矿企业和银行等办法,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经济的控制,同时还对拉丁美洲进行一系列的军事干涉。分述如下: (1)经济上的渗透 投资: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投资总额,1913年一共只有12.4亿美元,1928年达到49亿美元。 贸易:美国对拉丁美洲的贸易总额,1913年只有7.43亿美元,1919年则增至30亿美元,即增加了3倍多。 至于美国在大战期间对加勒比海和中美洲诸国的贸易,增长更为显著。 银行:在战前,美国银行没有一家在南美洲设立分行;战争爆发后不久,即1914年11月,美国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设纽约花旗银行,并给阿根廷以贷款。至1921年初,已有50家美国银行在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设立分行,其中尤以纽约花旗银行和美洲商业银行的势力最大。美元已代替英镑成为拉丁美洲金融和货币的主宰力量。华尔街的各种垄断企业,战后更是气焰万丈、得寸进尺。它们很快渗透到拉丁美洲各国的内部,控制了主要经济命脉。 (2)军事上的干涉 美国的军事干涉,在战时和战后期间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年威尔逊继塔夫脱为美国总统。威尔逊出身大学教授,他高唱“自由与和平”、“平等与尊重”的调子,并说“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如果取决于自己的物质利益,将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事情”;但实际上,他在推行侵略政策方面,并不亚于塔夫脱。他在任职的8年(1913—1921年)间,对拉丁美洲进行了一系列干涉。如1914年4月22日,他派军队占领墨西哥的韦腊克鲁斯。1916年9月,他借口17个美国人被杀,又命令陆军军官潘兴率领数千骑兵进入墨西哥,镇压墨西哥农民起义军,并搜捕农民领袖比利亚。这只侵略军一直至1917年才撤出。 又如对加勒比海中美洲诸国的干涉,更为频繁。1915年,美国海军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登陆,武装占领海地全国,并洗劫国库,屠杀当地居民达2000以上。海地共和国变成了“纽约花旗银行的领土”。1916年,美国又派兵占领多米尼加,使之沦为保护国。1914年,美国强迫尼加拉瓜签订布里安—查莫洛条约,1916年最后批准,获得了在丰塞卡湾等地建立海军基地和通过尼加拉瓜境内开凿一条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运河的权利。1919—1920年,美军侵入巴拿马其利基省。1920年,美军又占领了危地马拉城。由此可见,威尔逊的所谓“正义”、“基督教道德”和“弱小民族权利”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威尔逊的理想化的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最疯狂的帝国主义形式,是最无耻地压迫和摧残弱小民族的形式。” 威尔逊下台后,在资本主义暂时局部稳定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武装侵略,仍没有停止。1924—1925年,美国海军侵入洪都拉斯。1925年,美军占领巴拿马首都。1927年美军侵入尼加拉瓜。 欧洲各帝国主义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也并没有消除。他们在大战期间,与拉丁美洲各国的联系,曾一度中断。但在大战后,他们又重整旗鼓,再度向拉丁美洲各国渗透。至1928年,英国对拉丁美洲各国的投资达到12.11亿英镑(按当时英镑与美元的比价折合,约为59.6亿美元)。在拉丁美洲进口贸易方面,1928年,英国占16.3%,德国占10.9%,法国占5.9%;在出口贸易方面,英国占19.2%,德国占9.8%,法国占5.3%。 中拉美是一家专注于中国和拉美地区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平台公司,促进中国与加勒比海岛国和南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