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中的中医梦

 陆大夫如是说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0 1

光怪陆离的世界

选择中医,我是主动的。

高考志愿是我自己填的,并非父母长辈的安排。

当然当时的我,对中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还并不是很清楚。但对中医就是有种莫名的好感,虽然看起来没有IT、金融那些热门专业高大上,相反有点土渣渣的。

可我是从心底想靠近她的,很多同学是父母代填志愿的,少部分同学原本想学西医,但没考上上海医学院,退而求其次来学的。

而我是喜欢这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深信她埋藏着丰富的宝藏。

随着在大学饥渴的研求中医知识,初起的热情慢慢退却,留下的尽然是难以计数的疑问。

课堂上无数自相矛盾的观点,让人无法甄别,许多关键的学术问题,每位老师的回答都莫衷一是,千奇百怪,经不起逻辑推敲。

学校在大学一年级就有临床见习课,有幸能那么早就到医院去见识见识,结果却令我们大惊失色,临床中医师运用中医诊疗技术的比例相当少……

在学校里,几个快毕业的师兄语重心长地说:“去医院工作,懂不懂中医无所谓,西医知识要掌握好就可以了。”

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骨感相较,让人体会什么叫做摧残。

每一届都有很多同学都感慨:一入中医误终身!

0 2

求生不得  求死不能

大学几年中,很多热爱中医的小伙伴,都慢慢被现实折服了,一个一个把中医放弃了。

在大一的一次见习中,一位带教医师苦口婆心的劝我:“别浪费时间啃中医了,现在没人学,也没人教,大家都是装装样子,你学的再好,也没有用武之地的,好好认清现实,不要浪费光阴了。”

好多年我都想不通,我的努力,在很多老师看来,完全是浪费时间。

从大二一直到毕业,我都处于极度迷茫与失落中。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强行自己给自己打鸡血,告诉自己好好学中医,是会有出路的,功不唐捐,不会白辛苦一场的。

鸡汤虽好,只能振奋一时。

等到又被师长师兄们开导几次,依然又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除了几个热爱中医的小伙伴们互相打气以外,都没有老师激情的给予鼓励。

因为学中医的出路在那里?大家心里都没底。

0 3

古之人不余欺

能当中医学子,我倍感骄傲,虽然在很多“中医人”眼里这愚不可及。

有一年我跟诊一位老师,诊余问了很多关于《伤寒论》、《温热论》的问题。被他白了一眼后,郑重的和我说:“中医就是个虚招牌,你怎么还去当真了,别老看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心里是相当不服,但辩驳了几句,发现在很多“中医人”眼里,即使是张仲景也好,叶天士也好,都是一文不值的。更不要说近代的名老中医了,他们非常的不屑。

我最气愤的一次是直接开口怼了:“老师,您为什么还要当中医呢?”

把老师给气得快要扇我了,见势不妙,我走为上,心里乐开了花。

大学二年级结束时,我被分配到华东医院见习三个月,跟诊潘永福主任,每个患者复诊都夸潘老师疗效好,一些相当难治的疾病,都有明显改观。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一位哮喘患者,潘老师开了张小青龙汤,我当时特别激动,之前从来没看到过医师开精简的古方。而且复诊时病情大为改观,关键是当时并没有同时使用西药。

这次跟诊,是一次强心剂,我对中医的信心,维持了非常长的时间。

另外得到一个讯息,只要细心查访,还是可以找到有技术有水平的中医师的。

我肯定我的坚持是有价值的,中医真的是可以治病的。(估计没有一个行当会对自己的专业那么没有信心)

我每次在失落的看不到未来的时候,就提醒自己只要把技术学好,是可以不当开西药的中医师的。也是可以当一个以自己的职业为荣的中医师的。

中医这条路不好走,很多同学没有机会感受中医的神奇,就提前放弃了,实在太可惜了。只是路上引路人太少,在这片黑暗里,不知要跌多少跟头,摸索多少年月。

一位我敬佩的老师和我闲聊时说:“水深的行业有很多,深到中医这样的,估计不多。”

0 4

医道艰难

从大学在读一直到毕业后十年,各处访求明达医术的老师,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医师,尽量不要辜负中医。

这条路走过方知艰难,残废率之高,行内人估计都清楚的很。

在医院工作的那些年,跟诊了我院董氏儿科传人夏近宜老一年多,很多病用中医治疗,医者的压力非常大,用惊心动魄来形容也不为过。(一般患者对西医要宽容的多)

期间还在职读了高尚璞主任的硕士。高老师是特别有亲和力的老师,感谢她不辞辛劳,悉心指导了我多年,无以为报。

我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尽力展现中医诊疗技术,一些西医优效的病种,我更愿意介绍给一些西医同道诊治。

无论如何,西医技术有的是人去传播,不缺我们中医师去添砖加瓦。而中医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危境了,既然身为中医,事业当以中医为重。

理想虽然很好,现实却被反复打脸,很多病疗效不佳,很多理论上的盲区依旧模糊不堪。查了无数资料得不到解答。

那些年,医术碰到了相当大的瓶颈。

直到2013年,我查找论文材料时,发现了刘英锋教授的文章,我觉得我打开了秘密的宝藏。

0 5

车同轨  书同文

刘英锋教授师承著名的中医学家姚荷生先生,学术严谨。

他的每篇论文都将承袭千年的学术难点厘定清晰,我花了大半年时间,反复看了刘老师所有的学术论文,并查阅了江西中医药大学诸多名家近30年的论文,择其优者打印出来,居然整理了好几个大大的整理箱。

总体感觉江西中医对传统理论的研究属于全国领先水平,学习这些资料,我觉得起码节约二十年时间。

特别是刘老师的研究领域,辩证纲领的统一性问题,辨证论治的程式规范等,都是中医学界的千年难题,历来各执一说,莫衷一是。

诊断是医疗第一要点,如同枪炮没有瞄准定位一样,那就如同摆设了。

江中的同学们说刘老师的学术就是让中医学子开正法眼,我深以为是。

读了刘老师的文章,我立马被圈粉了,他成了我心里的学术“男神”。

最终在2017年初,我辞职去了南昌。为了中医梦,继续学习。

能跟诊刘老师,学个一招半式我也满足了。

在去南昌前,我和家人协商了多次,并去杭州拜访了刘老师的高徒蔡良俊,托他引荐给老师。另外联系了刘老师另一位高徒吴斌兄,他推荐了当时正在跟诊的陈亮给我。

到了南昌,正是陈亮兄热情接待了我,当晚还认识了超级医痴的张志彬。

他们两个是我最有共鸣的同学,我们都是各有妻儿年纪不小了,不为文凭,不为职称,就是因为喜欢中医而相聚英雄城下。

因为刘老师,大家才相识,怎一个缘字了得。

0 6

风景这边独好

来到南昌,真羡慕岐黄书院的学生。

刘老师每天看诊,那种条分缕析的分析判夺,就是最好的中医学术强心针。

这里的学生不用迷茫中医是否能看病这种问题,刘老师的学生李兴龙、钱昭部、李富贵、苏博超、李建等等,他们的中医水准都相当好,每天跟诊中不但跟刘老师能学到很多技术,就是跟刘老师的这些爱徒们,也都能学到好多东西,他们个个都是小老师,厉害的不得了。

这里,中医学术氛围之浓厚,是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无论是跟诊还是诊后,散步还是吃饭,话题都是中医。

一个仿佛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不用去理各种乱象,俗世的喧嚣都抛却。

在南昌学习的15个月,就是美丽的童话,比我刚刚步入大学的时代还要美妙。

时光匆匆,转眼离开南昌都有一年了,对中医学的方法论,有了点滴的体会,同时也感觉中医学术是个无底洞,前路尚远,唯有以精勤不倦自勉。

感谢这些人,这些事。

感谢中医路上的悲与喜。

中医,无悔。

为国家铁路建设竭尽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