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天眷堂特约撰稿人 洛阳秀才 整理改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王朝灭亡。明亡后,其剩余势力又先后在南方各地建立了政权,如福王弘光、唐王隆武、鲁王监国、唐王绍武、桂王永历等,史称“南明政权”。 这些小朝廷也铸造发行有货币,如福王政权铸有“弘光通宝”、唐王政权铸有“隆武通宝”、鲁王政权铸有“大明通宝”、桂王政权铸有“永历通宝”钱。 弘光通宝 背上星 隆武通宝折二 大明通宝 光背 其中以“永历通宝”钱铸造使用时间最长,前后长达16年。 永历通宝 珍宝 顺治三年(1646)11月,福建的唐王隆武帝朱聿键兵败身亡后,南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湖广总督何腾蛟等人拥立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11月18日在广东肇庆即位皇帝,定年号为“永历”,并开铸“永历通宝”钱。 其时农民起义军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部屯兵云贵,与永历帝联合抗清。永历政权曾一度控制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等七省的区域,一时间声威大振,出现了南明时期抗清斗争中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是各种势力的联合体,内部矛盾重重,犹如一盘散沙,永历皇帝又是位弱势皇帝,永历政权外部有强敌压境,内部文臣纷争、武将跋扈割据,所以永历帝经常面临险境,被追得四处奔波。 永历元年至五年间(1647-1651年)永历帝疲奔于肇庆、梧州、桂林、武冈、柳州、南宁等地。永历六年,永历帝抵达安隆。永历十年春(1656年),李定国率军抵达安隆,并护送永历帝西退,三月至昆明,改昆明为滇都。 永历十一年(1657),孙可望降清,云贵虚实尽泄。清军进入云南,永历帝任命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率军抗清。李定国不敌清军,拥永历帝逃入缅甸,永历帝为缅人扣留,李定国屡以兵攻缅索王不得。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缅人执永历帝献于吴三桂。康熙元年四月十五日(1662年6月1日),吴三桂以弓弦绞杀永历帝及太子于昆明蓖子坡。 ![]() 永历通宝钱铸造时间长,版式众多,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4种面值;钱文书法多样,有篆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其中永历通宝小平中的“赦文钱”一直是永历钱中的未解之谜。 清乾隆年间,古钱币学家翁树培在其《古泉汇考》中首次提出永历通宝钱背的文字组合:“御敕督部道府留粤辅明定国,盖取敕书中语也”。其观点得到后世许多泉家的赞同,故而永历通宝背文钱又俗称“敕书钱”。 ![]() 但“敕书钱”的排列和含义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目前钱币学界对永历背敕书钱的含义主要有几种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尔时桂王分藩广西,故有敕督部府留粤之文”。意思是说,桂王朱由榔称帝之初,广州还有一个唐王绍武政权。为避免与广州的绍武帝相争,桂王发敕令明确由自己率领兵部、五军都督府留粤“辅明定国”。 另一种观点认为,桂王朱由榔称帝后颁布诏书,敕令户部、工部、五军都督府、各道、府要“留粤”,“辅明定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李定国保卫桂王永历政权有功,所以永历帝敕命户部、工部、五军都督府及各道、府,由李定国“留粤辅明”。 李定国,延安府绥德州(今绥德县)人,曾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骁勇超逸,更称万人敌”。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率大西军余部与永历帝联合抗清,李定国屡立战功,成为永历政权的最后支柱。因此,永历帝对重兵在握的李定国寄予厚望,“御敕部道督府定国留粤辅明”。可以从钱币背文“定、国、留、粤、辅、明”六字较为多见得到证实。此种观点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 近年有研究者又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永历通宝钱背文字根本不是皇帝“敕书”。它们是永历政权的地方将领或官员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分别铸造的。 背文“御”“敕”“部”“道”四种永历通宝钱 其特点是“通”字都是方头双点,且钱径较小,重量稍轻。它们在湖南永州一带出土较多,而且与永州出土的背文“工”、“户”钱的面文完全相同,应为永州地区鼓铸。背文“御”、“敕”、“部”、“道”的存世量都很少,其中又以背“道”最为罕见。这四种应为曹志建永历初年控制的永州及征战衡阳,桂阳等期间所铸。 背文“督”字永历通宝钱 其版式很多,面文有楷书和隶书之分,背文也有楷书和隶书之分。面文的通字有双点通,也有单点通;历字有肥历,也有瘦历。背文督字有瘦督,也有肥督。大量出于广西全州地区,湖南永州和广西桂林也有出土,存世量较多,应为张同敞督师所铸。 背文“定”、“国”两种永历通宝 正面钱文风格自成一体,迥然有别于其他背文的永历钱。其正面钱文字体肥硕饱满,外廊较宽,通字为双点通。背文“定”、“国”字体也较肥大。根据出土情况分析应为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率军驻扎雷州半岛高州时所铸。 背文“辅”、“留”两种永历通宝 它们的版式也较多。背“辅”钱的特点是其特别厚重,平均重量在7克以上,达到折二钱的规格,最重的达9.5克,但其钱径都仍是小平钱的规格。“辅”字有大小“辅”之分,大“辅”罕见。背文“留”字钱有大、中、小“留”三种版式。这两种背文钱都多出于桂林地区,铸制都较精美,其存世量较少,现已不多见。这两种永历通宝应为瞿式耜留守广西抗清、组织三次桂林保卫战时所铸。 背文“明”、“粤”两种永历通宝 永历背“明”钱的“明”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有连笔或不连笔之分,俗称开口明或闭口明。永历背“粤”钱的正面钱文宝字从“珍”,俗称珍宝。这两种永历钱在广西桂平一带存世量较大,曾一次出土上千枚,应为庆国公陈邦傅在广西浔州府(今桂平地区)鼓铸。 背文“府”永历通宝。据说该币存世仅数枚,极珍。均未见到过真品,因未见庐山真面目,故不敢妄议。 图片源自《大明泉谱》 (刘征主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