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骨伤西化最严重!那些正骨绝活留下来了吗?

 金坛区 2019-04-15

20世纪西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引起了中医界的普遍重视。与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西医学相比较,骨伤技术必须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这是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中医骨伤科学如何发展?怎样对待两种医学的关系?回答这个问题表现出了种种复杂的情况,所以,在当时医学界出现了几种不局的态度和主张。

有的把我国传统文化一概加以鄙视,对中国医药学同样也抱以蔑视的态度,认为医学没有中西医之分,只有新旧之别,只有玄学与科学的医学的分别,主张全盘西化,把中国医药学当作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来反对。

还有一些人受到顺固保守、固步自封的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拒绝接受一切新事物,认为西医学不适合中国国情,甚至用中医理论批驳西医学是谬论妄说,成为国粹主义在中医界的代表。这种保守主义的思想,同样是中医药及骨伤事业继续发展的阻力。近年来,中医骨伤科努力发展,杀出了一条自己的“血路”。

2009年,广东省中医院在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的支持下,举办了首届“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广邀有一技之长、掌握特色疗法的名家能人到现场展示交流。此后,每年举办1次,至今已走过10年的征程,其中,抢救了很多散落在民间濒临失传的中医骨伤手法,特介绍林氏颈椎正骨推拿手法。

林氏颈椎正骨推拿手法

林氏颈椎正骨推拿手法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林应强教授所创,后经其弟子吴山教授不断完善总结而成。这是在运用整体发力原则及独特的矫正技巧下,运用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颈椎及颈椎相关疾病的一项技术。其中包括一系列手法,如微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手法(适用于寰枕部及C1-2节段)、颈椎定点旋转手法(适用于C3-5节段)、前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手法(适用于 C6-T2节段)。 

治疗椅选择

一般选择治疗椅的座高为45cm左右,宽度为40~50cm不等,椅背高度为60~90cm不等。 

操作方法

01

施术部位选择

根据病情进行辨筋骨论治:辨别颈椎及颈椎相关疾病筋骨力学失衡及“骨错缝、筋出槽”情况,确定手法操作时是运用快扳技术还是缓扳技术。

02

体位选择

患者选择坐位。医者根据触诊及影像学资料确定不同的颈椎病变节段,选择不同的颈椎前屈角度。

03

整体发力原则

气沉丹田,蓄力下沉,手足相随,脊柱为轴,力透足底,贯于掌指,爆发力出。 

04

矫正技巧

初始以蓄力下沉为主,发力以爆发力为要,快扳技术结合缓扳技术。

05

操作方法

(1)基础手法:弹拨手法和拔伸手法是治疗颈椎及颈椎相关疾病的基础手法。首先运用弹拨手法对患者颈部存在“筋结”“条索”的相关肌群进行软组织松解,然后采用拔伸法治疗前后错缝。拔伸手法借鉴“欲合先离”的理论,将病变间隙充分牵开,符合旋转手法全程是在牵引下操作的安全理念。 

(2)微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法:治疗上段颈椎“骨错缝、筋出槽”。颈椎屈曲约5°,并向左侧旋转45°~60°。以颈椎上段病变(C1-2)为例: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下垂,并拉住治疗椅下部。医者站立于患者后背偏左,右手拇指压住患者右侧颈椎第一、二间隙旁,其余四指环扣颈椎,固定患处;左手手臂环过患者下颌,手指略撑开,环抱患者枕后部并固定,使患者左侧颞部贴近施术者胸前,借助医者自身脊柱的旋转带动患者颈椎向上拔伸并由左向后旋转,蓄力并逐渐增大角度,感觉有阻力感时,给予一个快速稳重的力,此时可听到“咯哒”的声响,或手下有关节移动感。手法操作时,采用快扳结合慢扳技术。

(3)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治疗中段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以 颈椎中段病变(C4-5)为例: 颈椎屈曲10 °~20 °,并向左侧旋转45°~60°。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下垂,并拉住治疗椅下部。医者站立于患者后背偏左,右手拇指压住患者右侧颈椎第四、五间隙旁,其余四指环扣颈椎,固定患处;左手手臂环过患者下颌,手指略撑开,环抱患者枕后部并固定,使患者左侧颞部贴近施术者胸前,借助医者自身脊柱的旋转带动患者颈椎向左、向后旋转,蓄力并逐渐增大角度,当有阻力感时,给予一个快速稳重的力,此时可听到“咯哒”的声响,或手下有关节移动感。手法操作时,采用快扳结合慢扳技术。 

(4)前屈位提拉旋转扳颈法:治疗下段颈椎“骨错缝、筋出槽”。颈椎屈曲30°~45°( 此为最大应力位置),并向左侧旋转 45°~60°。以颈椎下段病变(C6-7)为例:患者端坐于治疗椅上,目光向前平视,双臂自然放松下垂,并拉住治疗椅下部。医者站立于患者后背偏左,右手拇指压住患者右侧颈椎第六、七间隙旁,其余四指环扣颈椎,固定患处;左手手臂环过患者下颌,手指略撑开,环抱患者枕后部并固定,使患者左侧颞部贴近医者胸前,借助医者自身脊柱的旋转带动患者颈椎向上拔伸并向左向后旋转,蓄力并逐渐增大角度,感觉有阻力感时(此为病变关节的锁定位),给予一个快速稳重的力,此时可听到“咯哒”的声响,或手下有关节移动感,手法结束。手法操作时,采用快扳结合慢扳技术。

(本图来自《杏林绝活》一书,更多手法解读请扫描书中本章节二维码获取对应视频)

禁忌证

 1. 结核性疾病、骨肿瘤、出凝血疾病、脏器功能障碍者禁用。

 2. 精神失常、癫痫者禁用。

 3. 脑血管意外史,如脑出血、脑梗死病史者慎用。 

4. 颈椎骨折、脱位、有颈椎手术病史、有内固定者禁用。 

5. 严重骨质疏松、滑脱超过Ⅱ°者慎用。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

本书为广东省中医院10年来开展“杏林寻宝”工作引进与传承的40种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汇编,

涵盖了针、砭、灸、药、导引、按摩以及诊法等多个技术门类。

该书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中医学在多个领域内的独特技术内涵

内容丰富多彩、真实可靠,

入选技术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这些特色技术经过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编写单位有关同仁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具有较为可观的推广价值。

为了便于传播,本书采用了相对统一的编写体例,

适配相应的视频内容

适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读者使用,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目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