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言表达“返祖”之忧

 nizijun 2019-04-15

      连海平
  《光明日报》以《高兴只会用哈哈哈:我们的表达能力“断档”了吗》讨论了网络时代语言衍化问题。


  语言学领域有一个传统结论: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因为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言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话语,并赋予其意义。其发展也总是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现代、从朴素到华丽的路径演进。读读唐诗宋词元曲,就不难发现汉语言发展到了何种境界。

  社会进入网络时代,语言表达却出现“返祖”现象,令人忧虑。网络语言贫乏到什么程度?不妨看看即时工具上的表达,“哈哈”“呵呵”至少还是文字,更多时候人们已习惯于表情包或图片,“捂脸”“笑哭”“龇牙笑”“捂嘴笑”“大拇指”……总有一款统一设计的表情包适合懒人们“看图识字”的需求。用进废退,长此以往,语言表达能力怎能不退步?古人形容人漂亮用“玉树临风”“沉鱼落雁”,今天许多人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忧愁用“知我者谓我心忧”“白发三千丈”,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甚至仅仅是一个“流泪”表情包。

  语言进化与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但也不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无奈的过程。外部适度介入,保护语言纯洁性,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中国诗词大会》带火古诗词,就是有力证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