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庆新 厉云飞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杜山 【从1666年到1911年,435年间,宁古塔随着清朝的兴起、强大、鼎盛到逐渐腐败、没落。】 到宁安拜访尹庆新老师,他拿出了几张翻拍的老照片,虽然不是原件,但照片依旧发黄,可以想见翻拍的时日也很久远了。更重要的是,这些照片是宁古塔历史的缩影。 尹庆新老师说,宁古塔是满语,“宁古”汉译为“六”之意,“塔”汉译为“居”或“居址”之意,即“兄弟六人共居一阜”或“兄弟六人各居一城”统称“宁古塔”。对于这六个城到底是哪六个,似乎史界有些微的争议,我们且不管它,只是透过照片,到历史的另一端浅游。 两张照片一张诗宁古塔衙门搬迁到吉林后的旧址照片,一张是宁古塔将军衙门平面图的。从宁古塔将军衙门平面图可以看到,将军衙门除两旁的守备外,后面连着火药局、火枪营、预备仓、考场和草场,规模还是很大的。 宁古塔衙门搬迁到吉林后的旧址 行政官府的名称变化 史料记载,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开始不断对宁古塔(今海林市旧街乡古城村)进兵;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努尔努哈赤统一该地区后,派军队进驻,该地遂成东北北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满洲镶黄旗人兴佳,以牛录额真(佐领,四品)率兵驻防宁古塔;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满洲正蓝旗人戴珠瑚,以昂邦章京(将军,正一品)镇守宁古塔。 自1666年(康熙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从海林市旧街古城迁至宁安城址后,340多年来,随着历史的前进、朝代的更迭,行政官府的名称也随之改变。 1666年(康熙五年)新城建成后,仍称宁古塔将军衙门,新城城墙以松木夯土,高二丈余,“内城周二里许,只有东、西、南三门,其北因有将军衙署故部设门”。著名的“衙署”为将军衙门,座在城北墙南面,即现在宁安市后西街与西大街之间,东兴超市西侧,占地约一垧余。院落三层:大门为“四脚落地”,即只有两上墙,正背两面均明柱,中间六个门扇,门扇上画神荼、郁垒穿盔甲的武像。二层门两边有燕翘式配房,即左右翼衙门,当时是每翼六个旗,共十二旗。三层门,东西为厢房,正面五楹为都统大堂。将军衙门西南面,即今宁安实验小学处,有府第一所——副都统衙门,门前有照壁一座,四合院,设中门,正房,前出廊后出厦,东西配房十二间。初建时的衙署均为草房,至乾隆年间才换成砖瓦房(具体时间无详考)。1808年(嘉庆十三年)曾大修副都统衙署。 1676年(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驻地迁至乌拉(今吉林市松花江边),宁古塔仍留副都统镇守,遂改称宁古塔副都统衙门。 1727年(雍正五年)置泰宁县,与副都统同城治事。1729年(雍正七年),裁县。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设宁安府,始有宁安之称,旋改绥芬厅,绥芬厅和副都统同城治事。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地方军政要务统由绥芬厅署理。 1909年(宣统元年),升绥芬厅为绥芬府。1910年(宣统二年),改绥芬府为宁安府。 从1666年到1911年,435年间,宁古塔随着清朝的兴起、强大、鼎盛到逐渐腐败、没落。 宁古塔将军衙门平面图 宁古塔的工商业 宁安县的工业,起步较晚,到清朝末期才逐步发展起来。 据尹庆新老师提供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1904年(光绪三十年),宁安镇内的手工业有42个行业,348户,其中有烧锅1户,铁器铺2户,鞋铺22户,锡铺1户,刻字铺2户,银匠铺14户,铜匠铺14户,靰鞡铺15户等等等等。 但宁古塔的商业,却起步较早。“宁古塔商铺始于清康熙年间,之后光绪年间和民国20年(1931年)前后,商业形成两次发展高潮。康熙年间的商业铺店,多是关内流入的汉人开设。到咸丰七年(1857年)宁古塔城乡私人商业大小铺商发展到101家。据《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载,此时城乡初步形成商业网,已经成为清代东部地区与朝鲜对外贸易中心。光绪年间是宁古塔旧商业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据1904年(光绪三十年)官方统计,共有私人铺商695家,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行业增多。 一个人的作用 说起宁古塔的商贸活动,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个人就是流人杨越。 杨越原名杨春华,流徙宁古塔时改名为杨越。浙江山阴人氏,生于1622年(明熹宗二年)。明亡后,杨越散尽家财,与友人谋求反清,在浙中“通海逆案”中被清廷判为逆党,与祁班孙等近百人流放宁古塔。 杨越到达宁古塔不久,就成为时任镇守宁古塔将军巴海的座上客。杨越看到宁古塔虽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好东西卖不出去,中原的东西又进不来,黎民百姓仍然过着“辑麻为寒衣,捣麻为絮,贫者衣袍鹿皮”的生活。杨越在一次拜见巴海将军时,便对巴海说,要想使宁古塔富裕起来,必须大兴商贸,开办买卖商号,让宁古塔产的东西走出去,让外地的物产流进来,只有东西南北一交流,宁古塔百姓的生活才能好起来。建议巴海把这个想法公布于众。巴海觉得杨越说的很有道理,以宁古塔将军府的名义,贴出了布告,列出了收购的品种——各种皮张、药材、山产品以及牡丹江、海浪河的特产珍珠(清朝将珍珠列为贡品)。杨越还身体力行地在宁古塔东大街路北开了个山货庄,收购布告列出的东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打来的山货居然能换回来很多银子,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前来出售东西的人就逐渐多了起来。居住在宁古塔城里的流人,见杨越开的山货庄很红火,挣的钱很多,也学着杨越的样子开起商号,于是,宁古塔商贸活动迅速地开展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当时宁古塔(城内)东关有32家店铺,其中流人开设的店铺就有23家。据《柳边记略》载:“贾者三十六,其在东关者三十有二,土著者十,市布帛杂货;流寓者二十二,市饮食;在西关者四,土著,皆市布帛杂货。” 清建国前,宁古塔人烟稀少,顺治初,政府移关内汉民至宁古塔垦荒落户,满汉人口渐增,全境城乡多不过四十余屯,约五六千人。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对东北封禁,但关内破产农民仍冲破封禁流入宁古塔。人口逐年增多。1881年(光绪七年),清政府撤销对宁古塔的封禁,大批汉民流入宁古塔垦荒落户。到1910年(宣统二年),宁安府户口为一万多户,九万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