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职责分工细了,部际合作、联合会商更加紧密,亲历去年金沙江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的专家说—— 整体联动,产生“1+1>2”的效果 灾害的成功处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工作组为全面掌握堰塞湖险情相关信息、科学研判险情发展趋势、及时商定应急抢险救援处置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由于金沙江堰塞湖处置工作引入专题会商机制,双方信息更加透明,需求也更加清晰。 而在以往,由于资源分散、协调困难,短时间内各路救援力量很难充分发挥合力,不能满足灾害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如今,随着应急管理部的组建,这一系列堵点被顺利疏通。 现场专家团队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研判滑坡体位置安全状况。 过去一年,全国应急管理系统改革蹄疾步稳。面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探索建立了应急响应专题会商机制,形成了救援扁平化组织指挥模式、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运作模式、“一个窗口”对外信息发布模式、一套行之有效的抢险救援技战术打法和在抢险救灾救援一线加强党的领导的有效模式。 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亲历去年金沙江堰塞湖应急处置的专家。他们结合金沙江堰塞湖的处置,讲述了应急管理部如何在应急响应中推动实现相关部门整体联动、立体响应,进而产生“1+1>2”的效果的。 现场勘查争分夺秒 对于抢险救援工作而言,时间就是生命。 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金沙江右岸)接连发生两次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干流河道,形成堰塞湖。险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调度研判灾情,调派专家和抢险救援力量赶赴灾区。 10月12日下午3点,在应急管理部的调度下,距第一次滑坡发生仅32个小时后,中国安能建设总公司第三工程处高级工程师周志东和他的两名同事就已到达堰塞湖坝体。 “滑坡点位于原始森林深处,环境非常恶劣,人员需要在最窄仅为30公分的崎岖小道上步行前进。我们甚至在路上看到了熊的粪便。”周志东说。 在这种惴惴不安的情绪下,周志东等人一走就是5个小时,期间还差点迷了路。这位军人出身的博士感慨道:“多亏我们有多年地质灾害处置的经验。” 到达现场后,周志东等人立即开展工作,分析堰塞湖坝体物质构成,观察附近地形地貌等情况,并将信息第一时间传回到了应急管理部牵头组建的联合工作组,供所有专家研判。 在应急管理部牵头的联合工作组的调度下: 水文专家主要负责堰塞湖上游水位的变化情况及库区水位持续上涨对川藏境内相关地区的影响范围; 地质专家主要负责判断滑坡体所在位置的变化情况,防止应急处置期间发生二次灾害,造成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伤亡; 气象专家主要负责滑坡点天气情况,为现场应急抢险人员、船舶及直升机作业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 此外,气象专家还负责提供灾害点附近交通天气信息,为群众转移安置提供必要的温度预报、公共交通气象服务等; 工程专家主要负责商定大型应急抢险装备的进场方案及应急处置工程方案等。 周志东告诉记者,在联合工作组的合理调度下,救援工作忙而不乱,有序有力推进。 后方保障专业高效 灾害的成功处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工作组为全面掌握堰塞湖险情相关信息、科学研判险情发展趋势、及时商定应急抢险救援处置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中央气象台气象服务室副主任张立生作为金沙江堰塞湖联合工作组的气象服务人员,直接参与了灾害处置工作。据他介绍,应急服务期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要负责人及首席预报员先后20余次参加应急管理部视频工作调度和专家会商,及时提供最新实况与预报信息。 “参与了这么多次堰塞湖处置的气象监测服务,应急管理部提出的需求是最为明确的。”张立生说,以前的灾害处置,由于气象服务人员位于后方,对前方抢险救援情况知之甚少,因此只能按一般性情况开展工作,无法做出针对性强的气象监测服务。由于金沙江堰塞湖处置工作引入专题会商机制,双方信息更加透明,需求也更加清晰。 根据抢险设备运输和施工进展情况,张立生所在的气象服务室与天气预报室、强天气中心和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等台室和单位加强互动,将滑坡点的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飞行气象条件、公路交通气象等预报内容形成材料,为救援决策提供更加多元的气象预报服务。 “应急管理部对本次气象监测的精确度要求很高。”张立生介绍,由于江达县气象台距滑坡点较远,根据需求,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与四川省气象局分别派出应急气象服务小分队,携带便携观测设备赶赴现场提供服务。特别是在距离堰塞湖仅400米的白玉县绒盖乡生公村,布设了现场应急气象监测点,每小时监测现场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并架设雷达监测天气,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宝贵数据。 作战指挥灵活果断 众所周知,灾害处置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和多级地方政府协作配合。而在以往,由于资源分散、协调困难,短时间内各路救援力量很难充分发挥合力,不能满足灾害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如今,随着应急管理部的组建,这一系列堵点被顺利疏通。 四川与西藏界河金沙江流域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但下游地区却有着318国道、叶巴滩水电站等一系列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要知道,1亿立方米库容量就已经相当于一座大型水电设施了,而当时金沙江堰塞湖的库容量已经超过5亿立方米,一旦溃坝,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周志东说。 抢险时间紧迫,但是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加上堰塞湖周围地形复杂、巨石遍布,开挖工作的进展并不乐观。单是设备进场是走陆路还是走水路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就不统一。 “水路运输需要依靠大型浮桥、船舶,这些设备从318国道上运进去十分困难,路线也长;而陆路运输只需要从四川修一条十来公里的简易道路就可以,效率更高。”周志东解释道。 联合指挥部通过汇集多方意见,加上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情况,最终决定大型应急抢险设备通过陆路运输,物资补充从河流上游走水路运输,从而保障了开挖工作的顺利进行。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曾亲自参与“5·12”汶川特大地震堰塞湖抢险的周志东说:“当时参与抢险工作的都是平行部门,大家各管一摊,协调起来很困难。但现在有了应急管理部的统一协调,也就有了统一的指挥标准,大家合力合拍才能战胜天灾。” 本次灾害处置过程中,中国安科院高级工程师秦宏楠两次带领团队到抢险前线,开展边坡雷达监测、数据采集、预报预警等工作。他说:“应急管理部起到了统筹指挥的作用。应急处置科学有序高效,实现了对应急抢险工作关键节点的精准定位和疏通,在排危处险、交通后勤、通信保障、群众转移、过渡期救助、下游洪水防范、科学应对过流洪峰等方面,从更高层次做好了整体布局,有效破解了灾害处置中的各类难题。” 记者:李冬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转载请标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