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y Prokopenko / Dribbble 宇宙观,究竟是什么? 对吧,看似简单,但你一下子答不上来。 宇宙观,就是世界观,意思是「着眼世界之上」。这是德国知识论中所使用的词汇,指的是一个「广泛世界的观念」。世界观指涉的是一种人类知觉的基础架构,透过它,个体可以理解这个世界并且与它互动。 人与他人、事物、外部世界互动的手段最直观的表现便是语言。班哲明·沃夫的萨丕尔-沃夫假说指出了语言的句法语义结构乃是人们世界观最重要的基础,这透过对世界的因果关系知觉的组织化、以及语言对于事物的分类来达成。 我们的自然语言就是我们对世界直觉的体现,也是与世界互动的基础和表现。很多民族文学能够反映出民族对于世界知觉的整体特征。因此民间史诗中的限度和共通性便会成为一个世界观的限度和共通性。史诗常为跨越政治和世代障碍的人们所共享著,例如条顿民族和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的「尼伯龙根之歌」、南印度民族的「西拉巴提伽拉姆」故事、美索不达米亚、苏美人和居住在肥沃月湾民族的「基加美修」史诗,以及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非洲民族的「孙迪亚塔」故事。 世界观作为框架影响人类的知觉和经验,以及社会的许多层次:知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学和道德。 举例来说,对于因果关系的理解的世界观有各式各样的面貌,它可能是单向的,或循环的,或是螺旋性的。这样一个认知结构便反映了对于世界的不同系统性理解,在中文中,我们指称这样的世界观为「世界史观」。一个单向的世界史观会是一种一神教的观点,认为世界历史只有一种方向,世界有究极的初始状态,并且将会在某个时间点结束,如同基督教所说「我是开始亦是终结」,回教亦有相同观点。而循环史观则认为世界的状态是系统性而不断循环的,如同四季不断更迭,例如祆教、波斯拜日教和印度教。 对于因果关系的世界观理解不只影响宗教传统,还有人类思想的其他层面,例如历史的目的、政治和经济理论、还有许多其他系统性思想:民主、独裁、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有了线型史观和非线型史观的不同理解,便会产生在科学思考上各具特征的抽象机构。举例来说,对于世俗普遍行动和事件的不同理解,便会产生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种种对立。自由意志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原则是简单的法则,他们总是维持稳定不变,在科学上它们称作经验主义;相反地,决定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的原则是由动态的系统组成,在科学方法上称作理性主义。 某些形式的哲学自然主义和唯物论反对实体会因为本身的限度而无法从事自然科学的命题,他们认为科学方法是最可信赖、建立模型以理解世界的最佳方法。 学术性的东西我已经说完写完了,但是,人类是善于去改造和创造世界的!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架空宇宙或者平行宇宙的设定,这种将个人人格投射到虚拟世界中,并且创造出新世界的能力,就是打破人类想象力,激发创造力的最好利器。 《冰与火之歌》中的异鬼、《西部世界》中的 AI 、《海贼王》中的恶魔果实、《复仇者联盟》中的无限手套,都在将我们引向一个共同的问题:力量源自何处?是魔法还是科学?还是未知? 这才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动力,对未知的好奇心; 这才是人类应该去探寻的方向,科学和宇宙; 这才是人类应该去保持的身份,未来主义者。 生命的本质是探寻。 这周上映的电影《蚁人2》,剧情上事情就交给职业影评人来分析吧,我说说这其中的宇宙观。 这部电影在大和小之间下足了功夫,展现出一幅量子宇宙的图景。汉克·皮姆博士在进入量子世界的过程中,我很好奇在导演的设定中,他会进入到怎样一个世界。电影的设定我是满意的,视觉上的勾勒,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观影者的需求了。 说点小科普吧。 十七世纪以来,随着化学的发展,人类渐渐意识到事实上身边的事物比比想像中还要复杂得多。化学家以及物理学家们发现,物质可以一直分割,直到变成分子为止,而分子由一个或多个原子所构成。由最先发现的金银铜铁等元素开始,人们发现构造这个世界的元素,竟然有一百多种,要称这些元素都是「基本粒子 」,实在是有点强人所难,因为他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看起来再也不基本了。 「分子」→「原子」 而随着拉赛福发现原子核,人类的知识更拓展到大小仅10 -15 m的原子核,而周期表的建立以及中子质子以及电子的发现,使当时的科学家了解到事实上这些元素有着基本的规则,而能够由不同数量的质子,电子组成。当时的人们以为,他们已经发现了最小的基本单位-质子以及电子。 「分子」→「原子」→「原子核」 接着是安德森的宇宙线实验,发现正电子的存在。科学家们惊讶的发现,事实上宇宙中有反物质的存在,紧接着的几十年,新兴的实验仪器-加速器让物理学家能够在实验室产生各种奇奇怪怪的粒子。这些粒子与质子以及中子的重量相近,甚至更重数倍,但生命期都很短,所谓的基本粒子又再次暴增,不禁令人怀疑,质子中子以及许多奇奇怪怪的稀有粒子,不过只是另外一个「周期表 」上面的成员罢了,等待着物理学家更深入的理解。 「分子」→「原子」→「原子核」→ 「质子」「中子」「电子」 在1964年, Gell-Mann 与 Zweig 提出夸克模型,能够成功地解释这些粒子,夸克模型能够解释这些稀有粒子的衰变方式,甚至推测哪些衰变管道是可能发生的,渐渐的,科学家们相信,夸克是目前最基本的粒子,与及轻子家族一起组成各种不同的粒子。 「分子」→「原子」→「原子核」 → 「质子」「中子」→ 「夸克」 「电子」 目前人类对于小的终极认识👆 此外,一代黄蜂女说到自己在量子世界待了30年,自己产生了适应和进化,这种进化一开始就表现为拥有治好幽灵女的能力,很期待在后续的剧情中,可以看到更加具体的表现。 看过《复仇者联盟3》的读者一定知道,灭霸已经敲了响指,钢铁侠托尼斯塔克与蚁人斯考特是要一起打败灭霸拯救宇宙的,那么蚁人斯考特要怎么从量子世界中走出来呢? 我认为有很多种可能 1) 他进入了某个时间漩涡,找到了出口但却进入了未来的时空,发现女儿长大了,很多人不见了; 2) 像第一次他成功从量子空间里出来一样,他携带了可以变大的蓝色小圆环,自己出来了; 3) 他的女儿没有化灰,在多年后研究出了办法,把爸爸救出; 4) Bill Foster 或幽灵没有化灰,两人对量子空间很熟悉,找到办法拯救了他。 科学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以上。 本文,献给 @米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