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胜良老师高三年级一模分析会发言稿 刘向军 李胜良老师是宏力高中部政治教研组长。李老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政治老师,学科知识扎实,教学技艺娴熟,酷爱读书,长于反思,善于改进。关于高效课堂,李老师有独到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这对于一个成熟的在职老师来说尤为可贵。 阅读李老师的发言稿,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文中蓝色文字为我的批注反思,与诸位共享。 大家下午好。 关于高四文综的教学,一些常规性的东西,如抓考纲、抓基础、抓体系、抓答题规范、抓高考真题等等,我就不多说了。我想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一些想法。 一、关于教学的本质 学部近期高四文综办公室的门口贴了一条标语:高分不是灌出来的,优秀不是讲出来的。每天上下班、上下课这条标语我都看好几遍。以至于每次上课前,我总要问自己:这节课我讲不讲,讲多长时间,怎么讲。【批注:讲什么,怎么讲,讲得怎么样,这是老师每天走上讲台时、走下讲台后都要习惯性地思考的问题。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优化就在其中,高效就在其中。】这条标语其实触及到了教学的本质问题。教学的本质在于反馈,不是只看老师自己讲得多么精彩,更要看在学生身上发生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学习的本质在于自学,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头脑思考过的东西才真正是学生自己的东西。【批注: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绝对要不得!必须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忙起来。也正是因此,人们把传统上所说的“讲课”称之为“做课”,把“听课”称之为“观课”。“讲”和“做”,“听”和“观”,一字之变,却是教学主体的改变,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教学评价的改变。】对于高四的学生来讲,政治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解决。老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做、去练、去思考。【批注:凡不能把课堂时间放手还给学生者,常常是也不愿把自习时间放手还给学生者。而课时设置的普遍情况是自习时间少于正课时间,这样的结果必然会是讲的时间远远多于练的时间。】老师的角色,就像上周五例会上田校所说,就是标点符号的作用,或者是感叹号、或者是破折号、或者是省略号。这种教学模式不中看但中用,学生普遍有收获。 二、关于文综训练和落实的一些思考 文综的训练与数理化英有所不同,有它的特殊性。对于政治学科的教学,我一直反对题海战术,反对过度训练。无休止的训练会让学生陷入题海苦苦挣扎,在题海里游啊游啊游啊,最后累得游不动了,就沉下去了。有的领导和老师可能会说,衡水中学的学生不是海量训练吗?不是训练过的试卷都有一人多高吗?有一个事实是:即使我们文科复读班的第一名放在衡水中学,我估计可能排在衡水中学文科生的中下游水平。衡水中学的学生一个月能消化100套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只能消化50套或60套。 现在我一直给复读班的学生讲去年一摸的一个事例:去年新乡一模,有一道10分的文化生活的大题就是我们所使用的5年高考3年模拟上的一道原题,刚做过也就不到20天的时间,学生写了,老师也批改了,也讲过了,很多学生答得要点不全的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原来写的答案上进行了修改更正完善。考完之后第二天我问学生,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做过这道题。【批注: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量存在。做题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记住某道题的答案,还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巧、规律、思维方式?如果是前者的话,就得考虑是否留下时间安排学生记忆、温习了;如果是后者的话,就得考虑学生是否能运用某种技巧、思维方式准确地再次做出答案来。】所以我也一直在思考: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什么才叫真正的落实?批改了,讲过了,就是落实了吗?如果高考时碰上原题都不会,平时训练的价值在哪里?所以近两年我一直给学生灌输一种训练思想:100套题反复看三遍比300套题只做一遍,其效果和效率要好得多。我们的训练要围绕一个核心思想:熟能生巧,巧而能悟。熟了才能巧,巧了才能悟。训练的三阶段就是熟、巧、悟。我们老说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问题是很多学生连一都没举起来,还反什么三呢?【批注:“100套题反复看三遍比300套题只做一遍,其效果和效率要好得多。”李老师的这句话蕴含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道理: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训练量,训练的方式不同,训练的质就不同。学生当然得大量训练,但是,假如在相同的时间里,围绕相同的知识、能力难点,让学生连续做300道不同的题,效果当然不如精心选题让学生把100道精选题反复做三遍,更不如把100道精选题变化问题情景反复做三遍。当然,凡事不能走极端,比如,把一道题简单地重复做300遍就绝对不科学。其中还有一点要再次强调:要“围绕相同的知识、能力难点”,即无论是练了300道题还是100题反复练三遍,都应该指向于同一个“知识、能力难点”,否则,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地练,效果大打折扣。】 所以高四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抓两点: 一是重视反思环节,设置专门的反思课。通过反思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巩固、提升,培养自己思维的周密性、严谨性、辩证性、发散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进一步涵养学生的答题思维。 二是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学生经过大量的模拟训练,对一些常见的材料、设问方式、选项的表述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而历年的高考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有些选项、设问的表述看似和平常的模拟题差不多,但其实里面却隐藏着陷阱。真正优秀的学生应该是既有定势而又能打破定势,思维始终是灵动的活泼的。 【批注:李老师所言极是!绝对不能简单地否定思维定势,相反,就应试而言,绝大多数试题考的就是思维定势,平时反复训练的目的也是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只有这样才能节省考场上的思考时间、计算时间,才能做得快,做得全,做得完。但对优秀生来说,又绝对不能只有僵化的思维定势,还要有一种更高的思维定势:灵活应对的思维定势。】高四的学生到了备考的后期,教材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大同小异,关键是怎样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智慧。知识好比大米,一粒一粒米,水平低的,我们把大米熬成粥、做成饭,水平高的把大米酿成酒,米粒不见了,精华部分却留住了。这就是智慧。老师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怎样引导学生把米酿成酒,把知识转化成智慧。【批注:智慧形成的关键在于“酿”。所谓“酿”,就是通过老师的启发、点拨、激励,促进学生主动地积累知识,思考知识,运用知识,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最后,我想说,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尊重规律就会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就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备考时间,事倍功半。今年高四文综组我和老高、江波三个人,在田许龙主任的带领下,大家每天在一起切磋交流,其乐融融,办公室就是我们工作的乐园。我们深知文综对学生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三个鼓足一口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力争拿下2017年的高考,争创宏力学校新的辉煌。 2016.1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