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品味人生——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中)作者: 《品味男女人生》
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和谐必要条件,是个人处理自己与他人、
第三层次,宽容是一个识人识已的过程。问:何为智?孔子说,知人;问,何为爱?孔子说,爱人。知人,爱人是一个相互统一的过程,要学会宽容,首先要学会知人。曾有一个人去餐厅吃饭,服务生端汤上来的时候手指浸到汤里面了,他便说,你的手指到汤里了。服务生回答:不烫。不知其言,人与人便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之中,相互便不能理解与沟通,宽容便无从谈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就是语言,所以知言是知人的最重要环节,学会宽容从知言开始,佛祖拈花,伽叶一笑,这种心灵的领会与沟通是建立在长期的沟通与相识之中的。在论语中我们多次可以看到孔子对爱和智的论述,知言的目的在于知人,知人的目的在于尊重别人的感受,关怀他人,爱护他人。儒家对宽容的目标价值追求是很明确的,宽容的目标就是爱人!荀子说: “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敬天,爱人,儒家的爱从来就不是小爱,而是一种天地顺应的大爱,与佛家所称的爱“无我执”的爱一样,是一种天道之下的大爱。敬人,爱人,是一种自然而本能的反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天地之造物造人,缺陷是一种美,有人直,有人委婉,有人聪明,有人狡诘。不完美的世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也如音乐中的和声,当三和弦到七和弦到九和弦时,不和谐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而越强烈的不和谐感就会产生强大的音乐推动力,把不和谐推向音乐的高潮。戏曲也是如此,戏曲的剧烈冲突从来就是戏曲的最高潮,也是各种矛盾解决的时间,对缺陷美的欣赏是儒家对宽容的爱的栓释。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之一 宽容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历代统治者在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方面,也多采取了极大的宽容态度。如汉代司马相如受武帝之命“通西南夷”,招抚少数民族,便以“兼容并包”、“遐迩一体”为指导思想,并称这是武帝“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汉书﹒司马相如传》。正是这种兼容天下的胸怀,使汉王朝将不同民族,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融合为一体,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宽容在中国文化思想中有重视人格修养的历史,宽容谦让是人格修养的方法,更是我国乐群贵和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和为贵的重要性。历史上许多宽容、谦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如“孔融让梨”、“将相和”“娄师德荐才”、“李世民不计前嫌”、“六尺巷”……懂得宽容谦让的重要性,宽容谦让的能力,对于摒弃“唯我独尊”的自私习气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要看到,强调自身修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局限性。在不同的境遇中辨析宽容谦让的方法尺度,也需要有积累生活经验,需要不断摸索。宽容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一种人际关系、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和睦相处。以“和为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说到底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问题。它的形成从炎帝神农氏发源,经儒家总结概括成学说,由统治者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再逐步转化为人们的观念、习惯,最后潜移默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几千年的灌输,几千年的渗透,“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潜质。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和”在中国汉语言文字中是运用最广、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字,它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能力,特别是在治国安邦上体现得更为突出:理念 “和平共处”、“和衷共济”;风度“和睦相处”、“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和风细雨”;能力“和气致祥”、和解、和谈、和约、和议等等。“和”文化已充分渗透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无处不在。“和”不是简单的综合、总和,而是多种矛盾的协调,是多种实力的平衡。“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理解有三个层面:最高层次是“世界和平”,强调的是要互相尊重各国的主权、领土完整,通过谈判、沟通、协商、调解,“化干戈为玉帛”,这是中华民族运用自如、行之有效的文化传统,更是处理现代国际事务的外交方略。其次最广泛的层次是“社会和谐”,所谓“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西方交响乐的原理早就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准则,“大同小异”、“求同存异”,强调的就是要重视和尊重个体差异,就是承认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差别,让这些差异、差别的各个成分相互协调地生活在一起、联系在一起,并且保持时空的动态的和谐状况。这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和能力。最后最基本层面是“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中,家庭中的人际关系遵循的是一种情感法则,这种情感法则由家人、亲人推及到邻里、街坊,然后逐渐形成一种社会公德。因此,“和睦”既是一个基本层面,又是最高境界,“家和万事兴”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美好愿望,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定律。(未完待续)(图片来自网络)2019.4.9 |
|